新闻中心ABOUT US

行业聚焦

票据市场分区域年度分析

川投云链 发布时间:2025-10-24


票据市场分区域年度分析
 

      一、2024年票据市场整体分析

       截至2024年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4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031301.00亿元,同比增长6.64%,各项贷款余额为2504960.80亿元,同比增长5.43%。票据市场各项业务相比与上一年大部分都有上升。在银行票据承兑业务方面,2023年全市场承兑余额为119612.30亿元,同比下降30.05%;发生额为225414.70亿元,同比下降28.21%,占全年GDP总额16.76%;在票据贴现业务方面,2023年全市场票据贴现余额为97501.00亿元,同比下降26.14%;2023年票据贴现(含转贴现)额为580164.70亿元,同比下降7.32%,占全年GDP总额的43.14%。

     我们可以看出从2020年至2024年,承兑业务和贴现业务整体都得到快速增长,票据业务量的持续增长,主要源于票据交易所的设立及其带来的多重成效。该机构不仅完善了市场基础设施,还通过强化风险管理机制推动票据市场体系向更规范、更健全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业务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对商业汇票有关数据的分析,2020年至2024年间,各项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和趋势性变化。贴现发生额在2020年为40.9亿元,2021年略微上升至45.9亿元,但在2022年大幅下降至19.5亿元,2023年则迅速回升至62.6亿元的高位,2024年稍有回落至58亿元。这反映出市场需求和外部经济环境对贴现业务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承兑发生额在此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20年的22.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1.4亿元,随后在2024年回落至22.5亿元。贴现余额和承兑余额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贴现余额从2020年的8.4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3.2亿元,然后降至2024年的9.8亿元;而承兑余额从2020年的14.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7.1亿元,2024年则下降至12亿元。综合来看,商业汇票市场的各项指标在过去几年间经历了显著的波动,可能与经济环境变化、金融监管政策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波动密切相关。

 

      二、票据市场分区域年度分析

      为了方便分析全国各区域的票据市场状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区域金融发展报告,作者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海南、福建、深圳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重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各省市区域金融发展报告,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2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2024年的票据业务数据,有10个省(市、自治区)尚未公布其2024年的票据业务数据(天津、山西、吉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海南、贵州、青海)。以下数据均来自于2024年各省(市、自治区)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1.东部地区票据市场年度分析

      在东部地区的11个省(市)中,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和海南省没有公布2024年的票据业务数据。在剩下已公布票据业务数据的省(市)中,作者从票据承兑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截至2024年末,东部地区的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业务承兑总额为80841.1亿元,7个省份的承兑平均余额为11548.73亿元,较上年减少887.35亿元,同比减少7.14%;承兑业务发生总额为157386.30亿元,7个省份的承兑平均发生额为22483.76亿元,较上年大约增加389.34亿元,同比增长1.76%。同时,东部地区承兑业务平均发生额占GDP的比值略有上升,较去年上升了约3.84%,其中各省份占比平均排名为第3名。

 

      截至2024年末,东部地区贴现业务平均余额为8044.64亿元,较上年下降295.67亿元,下降率为3.55%;贴现业务平均发生额为50680.84亿元,较上年下降2645.50亿元,同比下降4.96%。并且,东部地区贴现业务平均发生额占GDP比值浮动也较大,在2022年达到了55.78%,在2023年增长至66.17%,2024年增长至76.30%,其中各省份占比平均排名为第9名。

      从东部地区的票据业务数据来看,近一年来票据承兑业务平均余额的增长率要低于票据贴现业务,而承兑业务平均发生额的增长率却是要高于票据贴现业务。从整体水平上看,贴现业务平均发生额占比远大于承兑业务平均发生额占比。

      在东部地区中,2024年浙江省的承兑余额与承兑发生额都在东部地区排名第一,贴现发生额和余额排名第一还是浙江省。浙江省的承兑发生额占GDP的比值在东部地区中排在首位,为51.16%,紧接着位于第二、第三的是上海市与河北省,分别为31.82%与31.01%。而在贴现发生额占GDP比值的排名中,东部地区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市,比值高达120.38%;第二名为广东省,比值为98.45%;第三名为浙江省,比值为97.75%。由此可以看出,在东部地区,2024年浙江省票据业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中部地区票据市场年度分析

      在中部地区的6个省中,山西省、安徽省与江西省尚未公布其2024年的票据业务数据。在剩下已公布票据业务数据的省中,作者依旧从票据承兑业务与票据贴现业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截至2024年末,中部地区的票据承兑余额总额为13613亿元,3个省份的承兑平均余额为4537.67亿元,较上年增长399.64亿元,同比增长9.66%;承兑发生额总额为25399.8亿元,3个省份的承兑平均发生额为8466.6亿元,较上年增长1034.07亿元,同比增长13.91%;承兑平均发生额占GDP的比值为18.16%,其中各省份占比平均排名为第12名。

      在票据贴现业务方面,中部地区贴现业务整体发展速度明显上升。截至2024年末,中部地区贴现业务余额总额为13957.9亿元,3个省份的贴现平均余额为4652.63亿元,较上年增长54.30亿元,同比增长1.18%;贴现业务发生额总额为53714.20亿元,3个省份的贴现平均发生额为17904.73亿元,较上年下降903.17亿元,同比下降4.80%;贴现平均发生额占GDP的比值为38.40%,其中各省份占比平均排名为第17名。

      从中部地区的票据业务数据来看,2024年票据贴现业务发生额增长速率大于承兑业务,承兑业务与贴现业务发生额占比与上年相比较均呈上升趋势。

 

      3.西部地区票据市场年度分析

      在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中,贵州省与青海省没有公布2023年度的票据业务数据。在剩下已公布票据业务数据的省(市、自治区)中,我们简要分析西部地区的票据承兑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

      
截至2023年末,西部地区票据承兑余额总额为20692亿元,10个省份的承兑平均余额为2069.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了4.9亿元,同比下降0.24%;承兑业务发生额总额为35044.8亿元,10个省份的承兑平均发生额为3504.48亿元,较上年末上升了10.61亿元,同比增加3.04%;承兑平均发生额占GDP的比值为15.52%,其中各省份占比平均排名为第14名。

      从票据贴现业务来看,西部地区2024年末贴现余额总额为20297.10亿元,10个省份的贴现平均余额为2029.7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了61.79亿元,同比下降2.95%;贴现发生额总额为119926.30亿元,10个省份的贴现平均发生额为11992.6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了393.04亿元,同比下降了3.17%;票据贴现的年平均累计发生额为53.10%,其中各省份占比平均排名为第13名。

      从西部地区的票据业务数据来看,虽然西部地区的承兑业务发展缓慢,但西部地区贴现业务的平均年累计发生额及其占比相较2023年,都发生了一个较为显著的下降,尤其是贴现发生额,近三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西部地区近几年来在票据贴现业务这方面的发展有所放缓。

 

      4.东北地区票据市场年度分析

      东北地区3个省只有吉林省未公布2024年度的票据业务数据。同样地,从票据承兑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票据承兑业务方面,东北地区2024年末承兑业务余额总额为4466.20亿元,2个省份的承兑平均余额为2233.1亿元,相较于2023年上升了307.2亿元,同比上升了15.95%;承兑业务承兑发生额总额为7583.80亿元,2个省份的承兑平均发生额为3791.9亿元,较上一年上升了317.6亿元,同比上升9.14%;承兑业务平均发生额占GDP的比值为17.93%,其中各省份占比平均排名为第12名。

      在票据贴现业务方面,2024年末东北地区贴现业务贴现余额总额为6933.50亿元,2个省份的贴现平均余额为3466.75亿元,较上一年增加了1025.48亿元,同比上升42.01%;贴现发生额总额为51758.30亿元,2个省份的贴现平均发生额为25879.15亿元,相比2023年增加了7662.48亿元,同比增长42.06%;贴现业务平均发生额占GDP的比值为122.36%,较去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其中各省份占比平均排名为第1名。

      东北地区的票据承兑业务呈现平稳上升趋势,无论是承兑业务年末余额相较2023年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而承兑业务发生额相较2023年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而票据贴现业务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三、2024年末票据市场分区域比较分析

      从表3 – 1可以看出,不同区域在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余额、承兑累计发生额、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余额及贴现累计发生额这几项指标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在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余额方面,东部地区以80841.1亿元位居首位且占比0.11,远超中部(13613亿元,占比0.05)、西部(20692亿元,占比0.08)与东北地区(4466.2亿元,占比0.07),反映出东部地区企业通过银行承兑汇票进行支付结算或融资的需求更为旺盛,这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市场主体众多尤其是中小企业活跃度较高有关;承兑累计发生额维度,东部地区157386.3亿元的规模和0.22的占比也大幅领先其他区域,说明其在票据签发环节的业务活跃度和业务量级都处于领先地位,背后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商贸往来频繁等因素驱动。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余额上,东部地区56312.50亿元、占比0.08的表现依旧突出,贴现业务本质是企业将未到期票据提前变现获取资金,东部地区企业对资金流动性管理需求更强且金融机构贴现服务供给更充足,支撑了该指标领先;贴现累计发生额中,东部地区354765.90亿元占比0.49、西部地区119926.3亿元占比0.44、东北地区51758.3亿元占比0.82(此处需注意可能是数据呈现精度问题但整体趋势可见),东部地区高占比体现其作为经济核心区在票据贴现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西部地区虽总额低于东部但在贴现业务上也有一定体量,可能源于当地产业政策引导下企业盘活票据资产的需求与区域金融支持政策结合的结果;东北地区各项指标相对偏低,与其区域经济活跃度、市场主体数量以及金融资源集聚程度相对较弱有联系,整体经济发展节奏和产业布局使得票据业务需求与供给在全国范围内不占优势。

      综合而言,各区域票据业务数据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金融市场成熟度以及政策导向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部地区凭借经济先发优势成为票据业务的“高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在自身发展阶段与资源禀赋基础上呈现出各有特点的业务规模与结构,这些数据和背后的成因也为后续区域间金融资源配置优化、针对性制定票据业务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区域票据市场发展的相关建议

      1.差异化政策引导,匹配区域发展定位

      不同区域经济基础与产业特色迥异,政策需“因地制宜”。对东部地区,依托其票据业务活跃度高、金融资源富集的优势,鼓励创新票据衍生品(如票据资管计划、标准化票据升级产品等),打造票据业务“创新试验田”,同时强化风险管理,防范过度创新引发的风险传导;针对中部地区,发挥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出台政策引导票据业务向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延伸,助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通过票据实现低成本融资,比如对开展供应链票据业务的核心企业给予定向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西部地区可结合“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基建、能源等领域推广票据支付结算,一方面满足大型项目资金周转需求,另一方面借助票据贴现政策倾斜(如降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贴现利率上浮幅度、提高再贴现额度分配权重),激活当地票据融资功能,盘活沉淀资金;东北地区则紧扣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引导票据资源向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集聚,通过设立区域票据服务中心,整合金融机构、担保机构资源,为企业提供“票据+担保+咨询”的一站式服务,破解中小企业票据融资难问题。

 

      2.强化区域间协同,畅通票据流通渠道

      当前区域票据业务发展参差不齐,亟待打破区域壁垒,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票据流通网络。一是建立跨区域票据交易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票据供需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等环节的信息实时互通,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票据跨区域流转效率;二是推动金融机构跨区域合作,鼓励东部地区实力强的银行与中西部、东北地区城商行、农商行开展票据同业授信、联合贴现等业务合作,东部金融机构输出风控经验与资金优势,地方金融机构深挖本地企业需求,形成“东部资源+地方场景”的协作模式;三是依托物流与产业链纽带,串联起不同区域的供应链企业,比如东部沿海的外贸企业与中西部内陆的生产企业、东北地区的资源型企业之间,通过“票据+物流+贸易”的闭环模式,让票据作为支付工具在跨区域产业链中顺畅流转,既服务实体经济循环,又促进区域间产业互补与票据市场融合。

 

      3.夯实市场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级

      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需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发力。硬件层面,加大对中西部、东北地区票据业务系统建设的投入,升级票据交易、清算、风控等技术系统,确保与东部地区系统兼容互通,保障跨区域业务处理效率;同时,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增设票据业务专营网点或服务站,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区域,缩短企业办理票据业务的地理距离与时间成本。软件层面,强化区域票据人才培育,针对东部地区侧重培养票据创新、风险管理高端人才,对中西部、东北地区则聚焦票据业务实操、政策解读类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区域间人才交流挂职等方式,充实各地票据市场专业队伍;此外,完善区域票据市场信用体系,建立跨区域的票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归集企业承兑、贴现、违约等信用记录,为金融机构开展票据业务提供信用参考,同时通过信用评级、信用奖惩机制,引导企业规范使用票据,净化区域票据市场生态,从长远夯实各区域票据市场发展的信用根基。

      通过“政策差异化引导、区域间协同联动、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三管齐下,既能巩固东部地区票据市场优势、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又能补齐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短板,推动我国区域票据市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下实现更协调、更具活力的发展,让票据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实体经济与产业升级。

 

文章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余晓婕 票据经营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

    无相关信息

川投集团网站群

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川投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田湾河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泸州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燃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售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兴川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佳友物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华西牙科有限责任公司 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