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ABOUT US

行业聚焦

2024年上市银行票据业务分析

川投云链 发布时间:2025-07-26

2024年上市银行票据业务分析

      摘  要:本篇文章从票据业务发展总体情况、票据承兑业务、票据贴现业务、票据买入返售及卖出回购业务五个方面分析了47家核心上市银行在2024年票据业务的发展情况,并将其与2023年及2022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从而揭示了近三年来这些上市银行在票据业务方面的发展动向,且提出了对上市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的建议和思考。所使用的数据均摘自各银行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发布的年度报告。

      本文将这47家上市银行分为国有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8家)、城市商业银行(23家)和农村商业银行(10家),并分类别对其进行了分析。其中,国有银行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银行包括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城商行包括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盛京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天津银行、哈尔滨银行、中原银行、贵阳银行、郑州银行、成都银行、重庆银行、青岛银行、甘肃银行、江西银行、九江银行、长沙银行、西安银行、泸州银行、浙商银行和徽商银行;农商行包括重庆农商行、广州农商行、九台农商行、苏州农商银行、青岛农商银行、紫金农商银行、无锡银行、江阴农商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银行。 

 

      一、2024年上市银行票据业务总体情况

      2024年全国47家上市银行的贷款总额为176.78万亿元。具体来看,国有银行的贷款余额最高,达到114.72万亿元,股份制银行的贷款余额为36.97万亿元,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贷款余额相对较少,分别为17.61万亿元和7.47万亿元。在存款方面,2024年全国47家上市银行的存款余额达211.72万亿元,其中国有银行存款占比最高,达到67.15%,金额为142.15万亿元,股份制银行存款余额达到40.06万亿元。相比之下,城商行和农商行存款余额仅有19.65万亿元和9.86万亿元。

      此外,从图1和图2可以直观地看到,国有银行在存贷款方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上市银行中的占比均超过60%,表明国有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在信贷资源分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全国银行业来看,如表2所示,上市银行在存贷款业务及票据业务均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存贷款余额、票据承兑与贴现余额占比均超过60%。在存贷款业务方面,上市银行占全国银行业比例分别达到70.05%和69.14%,可以看出在存贷款业务中上市银行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而非上市银行因此更加重视其他业务比如票据承兑与贴现等开拓其他业务路径,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与影响力。

       在承兑余额方面,2024年股份制银行最高,达到51,697.35亿元,说明它们具有广泛的企业客户基础、较强的市场需求。最低的则是农商行,仅有5,080.86亿元,表明其业务范围较小,客户群体对票据融资需求有限,资源和专业能力相对不足。在票据贴现余额方面,余额最高的为国有银行,为62,064.04亿元,说明其资金实力雄厚、客户基础广泛,并且享有政策支持,能够以较低的贴现利率提供大量票据贴现服务。最低的则是农村商业银行,为5,162.88亿元,说明其资金实力有限、客户群体较小、业务范围局限,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类不同类型的上市银行在买入返售票据与卖出回购票据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在买入返售票据中,国有银行的数额依然位居第一,达到了6,110.12亿元,说明其流动性需求高且风险偏好较低。股份制银行在买入返售票据数额在四类银行中排名第二,余额为646.45亿元,表现十分稳定。而农商行则为0,说明其流动性状况良好且有其他优先的资金运用渠道。在卖出回购票据中,股份制银行居于领先地位,余额达到了3,113.64亿元,其更倾向于利用市场资金进行短期投资。国有银行则相较于其他三类银行数额极低,仅为499.53亿元,表明其更谨慎地管理风险或者更专注于长期贷款和资产管理。

 

      二、2022-2024年47家上市银行票据业务发展变化

        一些银行(如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大部分城商行及农商行等)在2022-2024年年报中未披露买入返售与卖出回购票据业务的数据。基于数据披露的连续性,在不改变统计样本的前提下,这些数据仍然具有可比性,能够反映这一时期票据业务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票据业务在整体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情况

从2022年至2024年,上市银行的贷款余额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其中,国有银行的贷款余额增幅最快,2024年同比增长8.88%,2023年同比增长13%,且国有银行2022至2024年的贷款余额在四类上市银行中稳居第一。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贷款余额增幅相对稳定,2024年同比增长分别为4.18%、3.99%,2023年同比增长分别为5.48%、9.95%。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在2023年有较大的增幅,2024年贷款余额略有下降。总体来看,上市银行整体贷款余额近三年呈现上涨态势,票据业务作为银行信贷的一部分,近年来上市银行整体信贷规模的上涨,必然会推动票据业务总体上升。

       2022至2024年上市银行的存款余额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其中,国有银行的增幅相对稳定,2024年同比增长4.91%,2023年同比增长12.09%。相比之下,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增长较为缓慢,但是也较为稳定,2024年同比增长分别为5.28%、3.02%,2023年同比增长分别为3.12%、3.25%。同样,农村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在2023年有较大的增幅,2024年存款余额略有下降。综上所述,随着存款余额的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也会相应增加,说明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加充足。这种情况下,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发放贷款和进行其他信贷活动,其中包括票据业务。因此,票据业务必然会随之增加。

 

      (二)票据承兑业务

       国有银行的票据承兑余额从2022年的30,697.9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39,891.67亿元。这显示出国有银行在票据业务上的持续扩展,反映了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其在该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股份制银行的票据承兑余额从2022年的51,850亿元降低到2024年的51,697.35亿元,呈现出平稳变化但略有下降。近三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承兑业务余额在四类银行中稳居第一,尽管其有略微下降,但仍可以看出股份制银行在票据市场上活跃度高。

       城市商业银行的票据承兑余额从2022年的25,249.87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5,713.71亿元,其基数较低,增长速度较慢,反映了其在地方市场的逐步扩展和业务发展潜力。同时其2023年的票据承兑余额较2022年变化不大,说明其在2023年没有对票据业务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农商行的票据承兑余额从2022年的2,008.03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5,080.86亿元,尤其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增幅显著,虽然在2023年略有下降,但整体数据呈现上升。这表明农商行在票据业务上的大力扩展,反映了农村市场的强劲需求。

       总体来看,各类型银行的票据承兑余额从2022年至2024年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增长较为显著。这表明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和信贷市场的发展,银行在票据业务上的投入和需求都在不断增加。这种趋势与各类型银行存款余额的上升相一致,反映了银行在资金充足情况下对票据业务的积极扩展。

       国有银行的承贷比从2022年的3.29%上升到2024年的3.70%,持续上升表明国有银行在票据承兑业务上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股份制银行的票据承贷比从2022年的15.64%下降到2023年的14.64%,然后在2024年上升到15.33%。总体来看,股份制银行在票据业务上的参与度较高,不过虽然2023年票据承贷比降低,但在2024年却增加至略低于2022年的水平。这表明股份制银行在不断增加对票据业务的投入。

       城市商业银行的票据承贷比从2022年的17.15%下降到2023年的14.20%,然后在2024年继续下降到12.95%。总体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上的参与度较高,不过虽然连续三年票据承贷比都在下降,但仍高于国有银行和农商行。

       农商行的票据承贷比从2022年的8.18%上升到2023年的8.69%,又上升到2024年的11.52%,增幅稳定,表明农商行在逐步加强票据业务的比重,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

       从下表数据可以看出,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票据承贷比相对较高,表明这两类银行在票据业务上的活跃程度和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同时也需要防止票据承兑业务过快增长,控制承贷比处于监管要求范围内。国有银行虽然起点较低,但在逐步增加票据业务的比重。农商行则保持稳定增长,显示出其在农村市场中对票据业务的重视。总体来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在票据业务上的投入都在增加,这与它们的贷款余额和票据承兑余额的增长趋势一致。而城市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的投入则相对减少。

 

      (三)票据贴现业务

        国有银行票据贴现余额从2022年的41,077.3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62,064.04亿元,呈现出巨大的增幅,一方面得益于国有银行客户基础良好,客户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国有银行贴现价格较低所以客户更愿意去贴现,表明国有银行仍是票据贴现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反映了它们在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股份制银行的票据贴现余额从2022年的24,185.24亿元降低到2024年的20,326.25亿元,近三年呈现下降态势,这可能表明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不景气,企业融资需求减小,票据市场不够活跃,2024年出于风险管理或市场需求变化的考虑,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规模变小。

        城市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余额从2022年的10,803.81亿元下降到2024年的9,951.07亿元。近三年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可能与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地方经济环境变化有关,也可能反映出这些银行在业务策略上进行了调整。

       农商行的票据贴现余额在2022年至2023年大幅度增加,从2,213.23亿元增加到8,872.35亿元,然而,2023年至2024年票据贴现余额降低,从8,872.35亿元下降到5,162.88亿元。但相较于2022年,2024年农商行票据贴现余额增加了2,949.64亿元。这表明农商行在2023年大力发展票据贴现业务,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但可能由于经济不景气,2024年票据贴现业务略有下降。

       国有银行的票据票贷比在三年内平稳变化略有上升,2022年为4.40%,2023年增加至4.48%,2024年进一步小幅上升至4.49%。这一趋势表明国有银行可能在逐步增加票据贴现贷款的比重,以增强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和流动性支持。

        股份制银行连续三年票据票贷比呈现下降,从2022年的7.17%,回落至2023年的6.03%,然后进一步下降至2024年的5.20%。这种波动可能反映出股份制银行在2022年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或政策变化,大幅增加票据贴现贷款,随后在2023年和2024年进行调整以平衡风险和收益。

       城市商业银行的票据票贷比从2022年的7.57%下降至2023年的5.51%,2024没有显著变化,这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可能在2023年和2024年减少了票据贴现贷款的比重,可能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风险管理策略调整或者其他更优质贷款业务的选择。

 

农商行的票据票贷比逐年下降,从2022年的9.02%降至2023年的7.76%,又回升至2024年的8.90%。这一趋势显示农商行积极参与票据市场融资,可能由于2023年政策环境变化,票据贴现有所减少,但在2024年农商行积极拓展票据贴现业务,服务实体经济。

        从下表数据可以看出,农商行票据票贷比相对最高,表明这类银行在农村市场对票据贴现业务的重视,市场参与度和活跃度较高;国有银行虽然起点较低,但在逐步增加票据业务的比重;而股份制银行近三年票据票贷比却逐年下降,可能由于政策环境的变化,股份制银行有更好的资金用途;城商行的票据票贷比呈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说明其在积极探索票据市场业务,扩大市场份额。总体来看,国有银行、农商行在票据业务上的投入都在增加,这与它们的贷款余额和票据承兑余额的增长趋势一致。而股份制银行在票据贴现业务的投入则相对减少。

 

       (四)票据买入返售业务

        国有银行在2024年买入返售票据的数量达到高峰6,110.12亿元,尽管在在2023年有所回落,国有银行的活动量仍远超其他类型的银行。相比其他银行,国有银行在每一年买入返售票据的数量都是最高的,显示出其在这类业务中的主导地位。

       股份制银行在2023年和2024年买入返售票据的数量显著增加,2024年达到646.45亿元,与2022年443.07亿元相比增加了203.38亿元。虽然股份制银行的数量增加明显,但其数量仍然远低于国有银行,但明显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

        城市商业银行的买入返售票据数量逐年下降,从2022年的328.75亿元,下降到2024年的152.94亿元,降幅超过50%。相比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明显较低,并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农商行的买入返售票据数量在2022年保持在较低水平,在2023年和2024年没有参与此类业务。农商行的数量在各类银行中最低,并且是唯一一个在2023年和2024年完全没有买入返售票据的银行类型。

        结合三年的整体情况来看,不同类型银行在买入返售票据业务中有着不同的策略和市场定位。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积极和稳定地参与这类业务,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的参与度则明显减弱。

 

        (五)票据卖出回购业务

        国有银行在2022年卖出回购票据的余额为398.93亿元,2024年增加到499.53亿元,国有银行的卖出回购票据余额从2022年到2024年逐年增加。相比其他银行,其卖出回购余额虽逐年增长,但整体上仍低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股份制银行的票据卖出回购余额逐年增加,从2022年的2,599.9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3,133.64亿元。股份制银行的数量始终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且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表明其在卖出回购票据业务中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城市商业银行票据卖出回购余额逐年递减,在2022年为1,989.41亿元,2024年减少至1,270.05亿元。城市商业银行的票据卖出回购余额仅次于股份制银行,虽然在2023年和2024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国有银行和农商行,显示出其在这类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农商行票据卖出回购余额在2022年为295.71亿元,2023年大幅增加,增加到1,204.72亿元,增幅超过3倍,2024年有小幅度减少,减少至971.01亿元。农商行在2023年的数量有显著增长,超过了国有银行,但仍低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尽管在2024年有小幅度下降,但是也能说明近几年农商行在卖出回购票据业务的参与度大幅提升。

        结合三年的整体情况来看,不同类型的银行在卖出回购票据业务中有着不同表现并且采取不同的策略。股份制银行在这一业务中的参与度最高且持续增长,城市商业银行次之,农商行表现突出,国有银行虽基数较低但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2022-2024年票据市场分析

       202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 3%,受疫情反复、房地产下行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放缓。为稳定经济,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降准、下调再贴现率等工具释放流动性。票据市场作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渠道,六大国有银行2022年贴现余额总计4.11万亿元,同比增长99%。

       2023年经济逐步复苏,但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出口增速放缓。央行继续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推动信贷增长。票据市场业务总量达22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承兑余额18.6万亿元,贴现余额13.3万亿元。票据利率持续下行,6个月期限票据利率从年初的2.40% 降至年底的1.10%,反映市场资金充裕和信贷需求不足。

       2024 年央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1月下调再贴现利率,2月和9月两次降准,全年四次降息。货币政策推动下,票据承兑和贴现规模再创新高,承兑发生额38.32万亿元,同比增加22.24%,贴现发生额30.51万亿元,同比增加28.09%。供应链票据加速发展各平台业务规模突破千亿,绿色票据等创新产品开始落地。

       从承兑业务方面看,2022年六大国有银行承兑余额占全市场15.8%,农业银行以7022亿元位居首位。2024年农业银行承兑余额达1.13万亿元,同比增加10%,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紧随其后。

       从贴现业务方面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贴现余额均突破万亿,2024年工商银行贴现余额1.93万亿元,同比增长50%,直贴量3.70万亿元居市场第一,可以看出国有大行善于通过票据贴现填充信贷额度。

        从票据产品方面看,2024年供应链票据业务总量突破4400亿元,各平台占比超50%,未来将进一步覆盖建筑、制造等行业。2024年全国首单绿色可持续挂钩科创票据落地,预计2025年绿色票据发行规模将显著增长。在货币政策宽松背景下,票据利率可能延续下行趋势,银行需优化资产配置以提升收益。

       总体来看,2022年至2024年,票据市场在经济波动和政策调整中呈现规模扩张、结构优化的特征。国有大行通过规模优势主导市场,股份制银行依托商票和供应链业务实现差异化发展。资本新规的实施推动市场向精细化、合规化转型,供应链票据和绿色票据成为新的增长点。未来,随着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票据市场将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产业链升级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四、对上市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结合近年来票据业务的发展情况和市场整体的趋势,可以得出促进票据市场平稳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票据法修订与规则完善、培育票据经纪与评级机构、强化信用风险防控、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数字换转型、加强供应链票据业务的发展以及加强对票据业务的监管,以下是本文基于47家上市银行票据业务数据分析,给出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加快票据法修订与规则完善

         现行《票据法》对电子票据、供应链票据等创新形态的法律界定滞后,需尽快修订以明确其法律地位。建议将电子票据、供应链票据纳入统一法律框架,认可其可拆分、可流转属性,并调整追索规则以适应有限追索模式。同时,应同步完善监管规则,避免同类业务因监管标准差异导致套利空间,将类票据业务纳入人民银行统一监管。

        (二)培育票据经纪与评级机构

        引入专业票据经纪公司,为市场提供询价、撮合等服务,提升交易效率。同时,推动第三方评级机构开展票据信用评级,建立覆盖承兑人、贴现人、保证人的多维评级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定价参考。此外,可借鉴债券市场经验,建立票据信用评级体系,通过分级定价机制反映票据信用差异,引导资金流向高信用票据。

       (三)强化信用风险防控

       建立票据承兑人信用“白名单”制度,对持续逾期的承兑人实施限制交易、公开披露等惩戒措施。银行应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票核验等手段识别虚假交易。此外,可探索引入票据保证保险,由保险公司对票据违约损失进行赔付,分散银行风险。同时,通过改进审核方式和推出低成本融资产品,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四)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数字换转型

       随着电子票据的发展,票交所新一代系统全面上线后,票据业务将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银行需加大科技投入,开发AI风控模型、智能合约等应用,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建议开发基于大数据的票据定价模型,动态调整贴现利率,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票据全生命周期溯源,防范伪造和重复融资风险。

      (五)加强供应链票据业务的发展

       预计2025年供应链票据业务总量将会加快增长,各平台占比超60%,覆盖行业从制造业向农业、服务业延伸,商业银行可依托核心企业信用,重点拓展商票贴现和供应链票据业务。银行需加强与供应链平台的直连,通过“平台+银行”模式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批量贴现服务。同时,可引入第三方担保或信用保险,提升商票信用等级,降低银行风险敞口。

        (六)加强对票据业务的监管

        央行可以联合工信、商务、银保监等部门建立票据市场协同监管机制,统一政策标准,填补监管漏洞,避免监管不到位或监管空白现象,同时应加强对票据业务资金流向的监测,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另外,需明确票交所与交易商协会的职责分工,确保基础资产操作与发行流程的合规性。

 

文章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

    无相关信息

川投集团网站群

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川投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田湾河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泸州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燃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售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兴川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佳友物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华西牙科有限责任公司 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