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近期联合印发了《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进入一个战略深化、内涵重塑的历史性阶段。这不仅是政策层面对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重新规划,更是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核心逻辑的深度重构。《方案》所展现的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范式转换,触及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公平等核心命题。普惠金融发展理念的进化,清晰地呈现出从初期强调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到中期关注服务“覆盖面”,再到当前聚焦“适配性”“可持续性”与“韧性”协同跃升的三阶跃迁。
过往以信贷规模快速增长为单一目标的普惠模式,虽在短期内扩大了覆盖面,但也潜藏着结构性失衡与系统性隐忧。一方面,“大水漫灌”易导致信贷资源错配,资金未能精准滴灌至真实需求旺盛、具备发展潜力的微观主体;另一方面,过度追求“量”而忽视风险管控与商业可持续性,可能会累积金融风险,损害金融机构服务长尾客户的长期意愿和能力,甚至引发局部风险事件。《方案》将“高质量发展”置于核心,正是要求金融机构彻底摒弃粗放思维,在深刻理解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等群体差异化、动态化、场景化金融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起“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机制。这种平衡的核心在于服务的“适配性”,产品设计是否契合其经营周期、现金流特点与风险特征?服务模式是否便捷、可及且成本可负担?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从客户视角出发,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场景化解决方案”转型。同时,“可持续性”与“韧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构建出既能有效覆盖风险、实现财务可持续,又能持续满足社会需求的稳健商业模式。
《方案》清晰地勾勒出“精准施策”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并辅以“生态协同”的升级路径。《方案》对重点服务客群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细画像与分层管理。将资源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旨在培育创新动能和产业链韧性;聚焦“新市民”群体,是服务城镇化战略、保障民生福祉的关键;持续强化脱贫地区金融服务,则关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种“精准滴灌”策略,其精髓在于识别不同群体所面临的独特金融障碍,从而设计出具有差异化特征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和风控手段来予以破解。精准施策的核心是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宝贵的金融活水引向国民经济最需要、边际效益最高的领域。
《方案》将数字技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数字普惠金融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对普惠金融进行全方位的基因改造。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扩展了服务半径,降低了物理网点的依赖,使金融服务能够“随时随地”触达偏远地区和长尾客户。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则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远程、实时监控,为涉农信贷和保险提供了全新数据维度。传统依赖抵押担保和静态财务数据的模式难以适应普惠客群特点。大数据风控则可以通过整合工商、税务、司法等多维数据,构建更立体的客户画像,实现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显著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和效率。自动化审批、电子签约、远程核保大幅缩短了业务流程,提升了客户体验,同时显著降低了单笔业务的运营成本,使得服务海量小微客户和低额度业务具备了经济可行性。
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并非金融机构的“独角戏”。《方案》隐含了对构建协同生态的要求。这包括政府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提供财政贴息、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为金融机构分担风险、降低成本、创造有利条件。银保、银担合作能有效放大资金效能,分散风险。金融机构要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场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和数据提供融资服务,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血脉相通。大型银行要发挥“头雁”作用,中小银行要深耕本地市场,专业互联网银行要聚焦线上长尾,保险机构要提供风险保障,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服务供给体系。
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天然具有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对称等显著特征。因此,构建适配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二者相辅相成。《方案》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开发专属的风控模型和策略,实现对普惠客群风险的精准量化和动态管理。需要关注的是,监管层面还需考虑普惠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在不良容忍度、资本计量、拨备计提、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给予适度差异化安排,避免因过度规避风险而抑制有效信贷投放。同时要将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纳入服务流程,提升客户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从需求端降低风险。可持续性绝非要求以牺牲风控为代价追求短期盈利,而是在商业原则与社会责任间寻求长期平衡点,这样普惠金融的活水才能持续、健康地滋养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
总体来看,《方案》的出台为普惠金融事业描绘了清晰蓝图。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深刻领会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可持续不可持续”跃升的精髓,将“适配性、科技力、可持续、生态性”内化为发展基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活水对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的精准滴灌与持续滋养,这不仅关乎金融业的自身价值,更关乎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与未来。
文章来源于中国银行保险报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