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工业制造业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结构还不够优化、基础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复合型人才短缺、产业循环仍然不够畅通等方面的风险挑战,对此须采取切实措施,持续巩固和强化制造业在实体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保持工业制造业相对规模基本稳定。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充分发挥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支撑保障作用。力争保持工业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略高或者相当,工业投资增速与全社会投资的增速略高或者相当。
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全面完成第一轮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前瞻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要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并不断提高研发强度,将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合理水平,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产业数字化为目的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提升半导体产业材料设备和高端芯片的制造能力与水平。以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为重点,强化示范推广,向生产制造的核心环节延伸,促进企业和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超前布局开展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向行业和企业延伸,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让财政科技经费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有效发挥政府投入在国家创新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创新型项目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支持企业创造品牌和技术创新。健全完善促进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科学利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设备投资税收抵免、增值税留抵退税等税收政策,促进工业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支出力度,实施宽松的税收抵扣制度,完善鼓励人才的税收政策,加大个人所得税对各类人才的优惠支持力度,加速壮大工业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
文章来源于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