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ABOUT US

行业聚焦

金融科技如何打赢中小微企业融资攻坚战:痛点、工具、策略

川投云链 发布时间:2024-05-09

       众所周知,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融资难问题却成为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根据WIND数据统计,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余额在总贷款余额中占比不到四成,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明显不匹配。实际上,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务院及各部委已频繁出台多项相关文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策依据。但笔者认为,要让政策发挥出预期效果,真正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须务实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牢牢抓住政府、银行、企业形成合力,系统推进,在银企之间创建诚信生态体系,让数据充分说话。
 

      一、融资难问题的成因

       (一)信贷产品获达性不足

      融资难问题的出现,首先与银企之间信贷产品资讯未充分对接有关。在湖南娄底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大部分银行都开发了不少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有些大行甚至有几百个之多,但企业对这些产品知之甚少,产品的获达性不足。经过详细分析,发现三个主要原因:首先,银行产品设计往往由总行完成,信贷模型保密原因导致信贷人员不知道精准目标客户,从海量的中小企业中获取客户非常困难,需要耗费的时间和成本无法承担;其次,银行产品的发布渠道较为狭窄,一般通过公共网站、自有APP和户外广告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推介,但网站和APP本身就未被企业熟知;再次,产品研发速度快、数量多,但从事信贷客户经理少,难以将众多产品大规模、深入地向企业宣导。另外,出于成本考虑,中小企业也难以指定专人主动搜索产品和对接,即使有专人对接,因过程繁杂且费时费力,最后也大都流于形式。产品获达性低,一些信贷产品甚至破零时间都会成为内部考核任务,企业从银行已有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得帮助的效率很低。

      (二)企业信息透明度不高

       银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也是阻碍银企真正对接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不对称由企业信息透明度不高所致。中小微企业组织架构不完善,生产经营随意性较大,财务报表不规范,银行缺乏可靠的途径获取企业的真实财务数据、信用状况和履约状况等信息。由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规避业务风险,金融机构只能在源头上为信贷产品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而大多数企业在成立年限、持续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信用记录等方面达不到准入门槛要求,信贷产品最终难以真正覆盖中小微企业。

       (三)外部增信效果不佳

      在企业信息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寻求外部增信,是中小微企业争取银行授信的重要举措。增信方式分为信息增信和损失补偿增信两大类,其中,信息增信主要包括征信、信用评级、审计等手段,针对于企业数据透明度不高的问题;损失补偿增信不以解决企业数据不透明为目的,而是通过为银行潜在损失提供补偿来提高企业信用,包括自有资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两种。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外部增信效果不佳,中小企业对此反映强烈。一方面,信息增信困难重重。首先,因信息分散、缺失和失真,企业征信难度大。工商、税务、司法等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和共享,无法交叉验证,同时,企业信息不完整、不真实,又进一步增加了征信难度;其次,评级机构在人员、业务、资金及管理方面缺乏独立性,使得第三方评级结果公信力存疑;再次,企业财务系统不完整、不规范、不健全,增加了审计难度,提高了审计成本。另一方面,损失补偿增信效率低、成本高。自有资产抵押方面,主要产品都是围绕不动产抵押设计的,设备、应收账款、存货等相关的动产抵押产品少,但中小微企业可用于抵押的不动产较少,而且具体办理时,存在抵押率低、抵押手续冗长、抵押费用高等问题。第三方担保方面,担保公司的审核标准和流程跟银行完全一样,甚至由于全额赔付的原因,内控政策可能比银行更为严格,担保费用也会加重企业负担。

      (四)政府金融支持能力不够

      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往往需要政府深度介入才能得到纠正。然而,当前政府在中小微企业融资中更多扮演的是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的角色,直接参与较少,即使有所参与,也主要局限在提供部分担保服务方面,而调研结果表明,这部分担保服务对解决融资难问题的作用相当有限。

      调研的大体情况如表1所示。总体上,融资难问题的最核心成因是企业信息不透明。信息不透明导致银行设置高准入门槛,也使得基于企业信息的征信等外部增信手段难以凑效。当然,外部增信手段未发挥作用的原因还包括工商、税务等数据信息未能共享以及合格抵押品缺乏和抵押操作效率低、费用高等。此外,银行已有产品和企业融资信息未能在银企间有效交流和对接,以及政府服务范围和力度不够,也是融资难问题不可忽视的成因。

 

      二、当前代表性金融科技创新模式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目前,代表性金融科技创新模式主要包括银行主导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供应链金融模式。各模式针对融资难问题的不同成因进行了改进,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一)银行主导模式

      各大银行在金融科技助贷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例如,某国有大行打造了新一代核心系统,用来破解中小微企业授信难题。以新一代核心系统为基础,该行推出了“小微快贷”系列产品,实现自动化审批,打造“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三个一”信贷模式,大幅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综合成本。借助基于多维度数据的综合分析,“小微快贷”针对不同客户类型及需求场景,已形成多个子产品体系,覆盖中小微企业的不同经营特点和成长阶段。

      银行主导模式主要以信贷线下服务的线上化为出发点,的确可缩短审批时间、降低对接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的获达性,但是,该模式往往依靠本行原有客户数据,未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数据不透明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银行的数据来源和风控体系也并未由此发生改变,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的门槛依然较高,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

      (二)互联网电商模式

      互联网电商交易平台也在开展模式创新。例如,某平台开发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就已经在中小微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形成了集获客、贷前、贷中、贷后的全封闭管理体系。首先,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商家信息。基于此,贷款对象均为在平台上有交易或操作记录的客户。然后,在收到贷款申请之后,平台利用其自营优势,通过对企业的交易数据、资金流水对财务信息作出评判,同时,通过客户评价、退换货情况以及商家信用等级对非财务信息作出评估,尽可能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接着,在贷款存续期间,基于自身交易和支付系统,平台可实时监控企业的资金流向和收入状况,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预警。最后,如果商家违约,平台可通过其支付系统形成贷款自动回收,并切断商家与客户的支付系统,关闭网店,防止出现二次违约。

      互联网电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企业数据不透明的问题。由于沉淀了商家、交易等数据和客户评价信息,平台能够掌握商家的真实经营情况和信誉、服务水平的第一手资料。但是,该模式也存在明显不足。贷款客户以及沉淀的数据、信息,均仅局限于平台范围内,一方面,信贷产品难以覆盖平台外客户,另一方面,企业的很多数据、信息产生于平台之外,仅依靠平台的数据、信息对企业进行大数据画像,结果可能存在偏颇,风控效果因而会大打折扣。

      (三)供应链金融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目前相对成熟的创新模式。通过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供应链金融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至其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以此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结合区块链技术后,该模式还能将核心企业基于应收应付账款、预收预付账款签发的电子凭证向末端多级供应商、经销商传递,进而帮助到更多、更小的中小微企业。

      供应链金融模式属于资产抵押增信的范畴。相较于不动产抵押,其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同样,该模式也存在缺点。一是,仅适用于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覆盖范围相对有限。二是,将应收应付账款、预收预付账款抵押,并未增加中小微企业获取的资金量,仅仅缩短了收款期限。三是,将核心企业的授信转移给中小微企业,整个供应链信贷规模仍以核心企业授信规模为限,其获得的金融支持并没有实质性增加,若核心企业授信用完,中小微企业融资就成为无源之水。

      各金融科技创新模式的主要效果如表2所示。基于互联网的自动化、批量化处理能力,创新模式的出现,大幅提高了银企对接的效率,同时,通过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增强外部增信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基于金融科技创新中小微融资模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不过,囿于业务范围、数据和信息维度等方面的局限性,上述创新模式离大规模解决融资难问题仍存在较大距离。

 

      三、破解融资难问题的策略

      现有金融科技创新模式的实践表明,只有彻底、全面解决产品获达、信息透明、外部增信、政府金融支持等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务实创新,系统推进,基于金融科技创建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良性互动互通的金融生态。

      (一)促进多方数据共享,解决产品获达性不足的问题

      创建由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参与的生态圈,推动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数据、信息共享,实现银行产品资讯高效通达。具体而言,银行的产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至企业,而企业的融资需求也能够充分地传达至银行。由此,银行可大幅拓宽服务范围,实现快速、批量获客,并为不同产品筛选出匹配度最高的企业,同时,企业也可第一时间了解所有产品资讯,为不同的融资需求筛选匹配度最高的产品。产品获达性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及政府的推动。一方面,基于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信任、可靠数据库及集体维护等技术特征,区块链技术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并可防止数据泄露,保护隐私。区块链技术为数据、信息的上链提供了可信的线上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以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可推动银行、企业等积极参与,加速推进生态圈的形成,确保产品拥有最广阔的覆盖范围。

      (二)促成“两选两逼”,解决企业信息透明度不高的问题

      生态圈形成、产品有效获达后,银行和企业互相选择的范围变大,原有条块分割的局面被打破,竞价和评价机制出现,并进一步促成“两选两逼”。一方面,供企业选择的银行和产品增多,企业可从中挑选出最合意的为自己服务,价格和服务占优的银行和产品自然会获得更多企业青睐,对客户的争夺必然倒逼银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供银行选择的企业同样增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会倾向于选择数据、信息质量及信誉最好的企业进行对接和提供服务,结果是,数据、信息质量和信誉较好的企业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较高的融资规模,数据、信息质量和信誉较差的企业获得较高的融资成本、较低的融资规模,而数据、信息质量和信誉极差的企业则没有融资机会,对银行和产品的争夺也必然倒逼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数据、信息质量和信誉水平。依靠“两选两逼”,最终将建立起真实反映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数据体系。

      数据透明度问题的顺利解决,需要区块链、大数据提供技术保障。一方面,区块链技术防篡改、可追溯的功能,可为生态圈内银企相关数据提供可信存证环境,特别是银企对接记录、评分等数据,在区块链上存证后,不仅无法修改而且可追溯其生成过程,是关于企业透明可信的信息。另一方面,在银企对接过程中,企业提供的数据、信息及信誉水平仍然存在造假的可能,需要引入多方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采用交叉比对的方法进行验证。以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为例,将企业的数据、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进销存数据、物流数据,以及政务数据,如水电煤数据、社保数据、税务数据、通讯数据等,进行比对分析,可证实或证伪企业数据、信息的可靠性。

      (三)建成可信征信体系,解决外部增信效果不佳的问题

      外部增信效果的改善,发力点不在于损失补偿机制,因为抵押品方面的缺陷,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几乎不可弥补,相反,基于数据提高信息增信能力,建成可信征信体系,或是可行性更高的方案。生态圈的形成、银企更为紧密的对接、政务数据等多方数据的引入和存证,也为可信征信体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首先,在生态圈内,数据、信息分散和难以共享的问题不复存在,各方数据均存证在区块链上,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各方可按需调用。其次,“两选两逼”和“比对验证”,促使企业数据、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得到提高,征信结果的可靠性因而增加,在竞价和评价机制推动下,会进一步逼迫企业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再次,随着生态圈扩展,更多的产业和产业链被纳入进来,除了融资以外,企业还开展其他交易和操作,将大大增加数据、信息的维度和规模,这将极大地便利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最后,利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设备、存货甚至在途货物等数据上链,提供更多可增信方式。在可信征信体系下,企业将由平台给出评分,该评分是基于多方见证的、真实可信的数据、信息,按照达成共识后的模型和算法给出,能动态调整并为各方所认可的。由此,外部增信将真正实现由“资产依赖”向“数据依赖”转变。

      (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解决政府金融支持能力不够的问题

      依靠金融科技破解融资难问题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其一,在生态圈创建过程中,银行、企业等参与方的顺利上线需要政府大力动员,甚至半强制性推动。政府拥有必需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其二,在解决企业信息不透明以及建设可信征信体系方面,需要政府统一部署,推动相关部门向平台开放数据。其三,在生态圈的初期培育阶段,因企业数据、信息质量和信誉水平有限,银企对接可能存在风险,除依赖于多方数据比对验证降低风险外,政府还需设置必要的风险分担机制,比如成立风险缓释基金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而不只是引入担保机构,以解决银行拥抱金融科技的后顾之忧。


      四、破解融资难问题的效果

      以金融科技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将开创经济、金融新格局。企业、银行、政府和监管部门均能从中受益,生态圈的构建对国家金融稳定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一)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微企业融资,可以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对稳就业、稳投资、稳预期,促创新,调民生,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助力高质量发展

      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目标之一。基于企业自身真实价值发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实际上是通过市场化、竞争性的手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将金融资源引向更有价值、前景的行业和场景,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同样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消除资金空转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新时期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因风险收益不匹配等原因,银行难以真正服务于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也因此频频遭遇融资难问题,而房地产、股市、债市等行业,在刚性兑付的支撑下,却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聚集了大量泡沫。资金难以进入实体经济,只能“被迫”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以金融科技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助于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打通银行与实体经济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四)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促进金融发展

      生态圈部署在以区块链为底层的平台之上。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功能,可实现对企业融资过程的全程记录,包括融资需求的对接状态、资金来源和流向等,金融监管机构可通过动态跟踪督导,让每笔融资“有迹可循”,提高金融监管效果。与此同时,基于平台累计的大量融资数据,监管机构还可以进行深度分析,评估金融支持的效果及不足,为制定金融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提高金融决策能力。

      (五)打通银行信息壁垒,维护金融稳定

      生态圈提供了数据、信息共享的环境。数据、信息共享包括银行之间数据、信息互联互通。银行可共同为企业设置授信总额,并能实时监测到该企业在其他银行的授信和用信情况,此举可有效防止企业过度授信、超额用信等情况的发生,进而确保资金流向合理,杠杆适合,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五、结语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不断走进中小微企业,倾听和了解他们的真实困难和需求,才能掌握金融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毋庸置疑,属于金融科技的时代已经到来。以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在重塑行业商业模式的同时,也为解决过去长期困扰经济社会的诸多难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考虑到在缺乏有效抵押品的情况下,造成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原因在于银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缺乏可信基础,而金融科技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重建信用体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那么,金融科技就成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曙光。以金融科技手段为依托,务实创新,在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下,系统推进,构建包括银行、企业、政府等主体在内的可信生态圈,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由“资产依赖”向“数据依赖”转变,可切实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境况,并达成多方参与、共生共赢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新格局。我们共同期待金融科技更好地发展,也共同期待中小微企业更美好的明天。

    无相关信息

川投集团网站群

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川投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田湾河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泸州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燃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售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兴川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佳友物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华西牙科有限责任公司 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