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清华经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朱武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谭智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博士生江雪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博士生罗浚知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中一项重要任务。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其核心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数据要素、数字技术的领先水平,显著改善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基础。供应链金融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迫切需要结合当前数字化背景、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模式。
数据资源的积累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的目标,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也提出“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实现全价值链、全要素优化配置”的目标。信息流与资金流都是协调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路径,数据、技术与金融的结合能在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韧性的过程中发挥倍增作用,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数字供应链金融业务。
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数据孤岛
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对链上信息流的传递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终端消费者的需求能尽快沿链条向上游传递,经销商的备货、厂商的生产制造、品牌的研发都能更有针对性。如果供应商的采购与备货情况能尽快沿链条向下游传递,厂商和下游经销商组织生产与备货的效率也会得到提升。一些厂商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市场研究,如果他们能更有效地传递信息,整个链条上的供应商和经销商或许都会受益。
以价值突破数据壁垒
既然商业机密、利益冲突导致了链上环节成为数据孤岛,是否可能找到一些共同的价值点,以共同利益促使链上主体愿意贡献出自身数据呢?答案是可以,一个可行的共同利益诉求可能是周转(融资)。对于大量链上主体,尤其是长尾链属企业,都多少面临着融资困境。受制于资金约束,链属企业的采购、备货能力受限,直接限制了他们的周转和利润,也就限制了链上其他企业的采购和销售。那么链上主体可能有共同的融资、周转诉求,使其愿意为此开放部分数据。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现象普遍存在,经销商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经营性借款的难度大。很多经销商使用个人账户而非企业账户经营,采销流水无法与个人生活流水分开,能提供的经营数据又很难被传统银行采信。除信用流水外,经销商们往往也没有充足的抵押资产,除个人房产车产外,经销商们大量资金其实是沉淀在备货、存货中。
但很多存货诸如酱油、牛奶、油漆、电池等,无法满足传统银行的抵押物标准。缺乏可信的信用数据和标准的抵押资产,长尾经销商只能依赖个人资金、个人信用借款备货,融资规模较小,不仅影响了经销商自身的收益,也限制了链主企业渠道的下沉。
很多链主企业虽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所成效,但仍面临向外拓展数据范畴的难题。经销商通常比较排斥让链主企业了解自身经营情况。虽然直接的采购订单能向链主企业反映经销商订货备货情况,但想考察经销商的铺货、销售情况很难。经销商不愿被链主企业监管奖惩,提供的信息滞后或不可信,阻拦链主企业直接触达其下游零售门店,数据壁垒难以突破,很多链主企业其实只能掌握自己向经销商销售数据。
数字供应链金融可能通过金融服务突破数字壁垒。这些长尾经销商以往考虑机密泄露的风险、受到监管约束的成本,排斥信息的向外传递;但当信息的传递会带来利益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够为这些长尾链属企业带来更高的规模和周转,收益的增长会促使长尾链属企业愿意为了高收益而向外传递部分数据。
比如链主企业通过联合数字金融中介共同为下游经销商、零售门店供应链金融信贷产品(甚至终端消费者的消费金融产品)贴息。链属企业为了获得融资、提高周转和总收益规模,愿意授权金融中介调用部分基本信息,而采购规模、时点、品类或型号则通过信贷数据自然地传向了金融中介和参与贴息的链主企业、头部链属企业,数据由此实现传递。
数字供应链金融:串联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抓手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能为长尾链属企业、链主企业的下沉渠道带来比传统模式更高的价值。在收益增长方面,(1)长尾链属企业能得到传统模式下无法获得的经营性信贷支持和优惠,经营规模的增长会显著提升总收益。(2)链主企业的下沉渠道获得发展,实现销售的增长和品牌、市场的发展。
在成本降低方面,(1)长尾链属企业通过数字化终端可实现灵活借还,传统模式下的皮鞋成本和时间成本、固定还款期限下更高的总融资成本显著降低。(2)链主企业原本需要通过显著让利才能抢占渠道的营销成本也被较低的贴息费用替代。
数字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创造可能串联链上环节间的数据、经营孤岛,真正串联起产业链供应链。这种串联可能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方面是通过支付结算和账户资金管理的效率提升,优化链上生产经营效率。另一方面是通过信息流的传递促进全链路的协同发展。
文章来源于清华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