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ABOUT US

行业聚焦

河南商丘:建设虚拟枢纽组织中心 进一步拓展基于供应链价值链增值服务

川投云链 发布时间:2023-06-27

      6月25日,商丘市发改委就《商丘市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建设虚拟枢纽组织中心。瞄准物联网时代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融合互通的新需求,深化产业上下游、区域经济活动分工合作,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共同配送、云仓储、众包物流等共享组织枢纽。进一步拓展基于供应链价值链增值服务,提高虚拟枢纽协同制造、精益物流、产品追溯等服务水平,有序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开展市场预测、价格分析、风险预警等大数据信息服务。支持实体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建设期货交割库,延伸期货产业链条,满足棉花、面纱等棉纺产业、复合肥等农资化肥产业,花生、酥梨、苹果等农产品期货需求,逐步建立起集仓储配送、商业储备、多式联运、供应链金融、生产加工的全链条期货服务能力。

 

商丘市枢纽经济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枢纽、物流枢纽等资源要素集聚载体,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以聚流、引流、驻流和扩散辐射为特征,通过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优化区域经济要素时空配置,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培育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规模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枢纽经济,是发挥商丘资源优势、提升发展能级的关键举措,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的重要抓手,是构建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形成大产业的必要要求。为加快商丘枢纽经济体系建设,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商丘区位交通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制定此规划。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商丘市围绕将枢纽资源转化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新抓手、跨越发展的新动能,把枢纽经济打造成新时期商丘加快发展重要经济品牌的目标,站在更高层次谋划发展,推动全市枢纽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一是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对商丘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逐年提升,优势产业培育成效显著。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62.68亿元,形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及制鞋3个千亿级和制冷、超硬材料、医药健康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二是枢纽设施高能级打造。商丘形成“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络和高铁普铁“双十字型”铁路枢纽,枢纽设施建设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商丘海关顺利开关,商丘保税物流中心、民权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商丘国际陆港建设工作加快推进,中欧(商郑欧)国际班列正式开通。三是枢纽功能高品质提升。商丘成功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等。2022年,我市货运量12860万吨,货物周转量5563603万吨公里,公路客货运周转量综合同比增长11.71%,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位于全省第六名。快递业务量完成5.95亿件,居全省第2位,跻身全国40强。四是创新动能高水平培育。商丘科技创新多项指标排名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率先在全省成立新型运行机制的商丘科学院,高新技术企业216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10家。创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0家、省级高新区7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五是营商环境高标准建设。商丘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市仅保留行政许可审批事项95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保留最少的省辖市之一。“一网通办”率达98.03%,“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96%,市场主体数量达89.7万户,居全省第三位。先后获评中国物流业“风雨同舟20年”特别贡献城市、中国物流绿色行动领创城市。

      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枢纽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枢纽组织创新策源能力不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偏低,“流量”变“留量”能力不强,难以有效组织各种流量经济要素集聚、转化和价值创造;枢纽产业指向性不强,枢纽建设与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尚未形成合力,统筹考虑和融合联动发展较弱,围绕枢纽的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尚未形成;枢纽协同组织能力有待提高,枢纽设施之间联动不足,多式联运体系尚未有效衔接,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二、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多,商丘枢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为枢纽经济发展赋予新空间。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基本立足点。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供需高效对接,产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进行辐射,均需要物流进行有机串接和高效协同,有助于商丘推动物流辐射范围、流量流向、网络布局、服务组织的变革重构,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为枢纽经济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

      2.多重战略叠加交汇为枢纽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随着“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区位交通、文化资源等交汇的比较优势持续显现,基础设施、开放通道、营商环境等蓄积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极大释放了商丘发展潜力,为商丘枢纽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

     3.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枢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枢纽经济中广泛应用,现代产业体系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深入推进,将推动商丘枢纽经济在技术应用、组织运作、经营管理、业态模式上全面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枢纽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4.打造高质量产业体系对枢纽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枢纽经济是提升产业运行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抓手。现代产业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要求必须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安全高效、竞争力强的枢纽经济发展体系,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实现商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

     (二)面临挑战

      1.从国际层面看。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较大,阻碍了国家之间贸易、投资、货币与物流联系的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受到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枢纽经济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2.从国内层面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疫情蔓延打乱了全国产业链运转体系,加剧了我国产业链面临的多重挤压态势,部分产业链海外转移风险加大,对枢纽经济相关产业带来较大冲击;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推进过程中,传统行业面临的能源双控、减排减碳压力持续增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污染防治任重道远,要求枢纽经济发展需以最低能源消耗、最低排放标准、最高运作效率为目标,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3.从区域层面看。中部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同构化、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问题,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都把发展枢纽经济作为稳定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实现赶超进位的重要抓手,枢纽经济服务同质化竞争加剧。郑州、洛阳、驻马店等地市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物流拉动”战略,推动区位交通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先后规划布局了枢纽经济发展体系,商丘枢纽经济与周边地市在枢纽经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方面,将面临人才、技术、项目和市场等各方面的激烈竞争。

      4.从商丘层面看。城市发展水平与全国先进城市的差距仍较大,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还不高,城市能级与新的发展定位还不匹配;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进一步破解;经济外向度不高,开放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支撑能力有待增强。商丘枢纽经济肩负着改革创新再出发,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发展韧性,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重大历史使命。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两个确保”、贯彻实施“十大战略”,以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为目标,按照“依托大交通,形成大物流,构建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商丘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推进“流量”变“留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1+3+6+4”枢纽经济布局,推动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开放、产业、城市互动融通,促进商丘城市枢纽功能和产业集聚辐射能级提升,实现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打造枢纽经济上蹚出路子、作好示范,走出一条具有商丘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二)基本原则

      ——系统谋划,服务大局。立足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供应链资源向我市的战略转移,加强供应链网络覆盖,提升枢纽经济区对外开放水平,强化商丘枢纽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全面协调,联动融合。坚持以枢纽经济区发展为核心,带动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拓宽经济发展视野,加强制造业、现代物流、贸易、信息等联动融合发展,赋能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产业链重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机遇,推进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

      ——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智能防控、末端再生”的绿色开发建设模式,强化红线控制和底线思维,提升绿色安全韧性能力,推动绿色枢纽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智慧引领。围绕枢纽经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以物流园区体系和联运通道为依托,着力推进智慧枢纽发展,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有效性,提升全社会经济效率。

      (三)战略定位

      ——建设国家枢纽经济试验区。合理布局枢纽网络体系,培育支撑枢纽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国家商贸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着力打造成为国家枢纽经济试验区。

      ——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桥头堡。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推动制度型开放,打造要素高度集聚、平台高度集成、通道高度便捷、体制高度灵活的内陆开放高地。

      ——构建中原城市群资源配置中心。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基础,构建全产业链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提升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能力,构建产业组织服务平台,不断承接外向型产业、内需型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打造中原城市群区域产业组织中心。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陆港、空港、河港、高铁枢纽高效联动,物流、商流、信息流融通汇聚,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力显著提升,综合枢纽影响力和枢纽经济效益显著增强。力争达到5000亿元,在全省地级市经济排名中提升至前6位,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省一流。

      ——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综合交通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更多领域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按照“航空形成节点、铁路形成枢纽、公路形成网络、水运形成规模”的总体思路,持续完善“空铁水公”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到2025年,实现“枢纽衔接无缝化、高铁覆盖全域化、市域出行快速化、四港联动一体化”。建设与枢纽经济相匹配的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123出行交通圈”(市区通勤出行“1小时通勤圈”、到邻近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3小时”全国主要城市通达)、“123快货物流圈”(中原城市群城市1天送达、全国主要城市2天送达、周边国家3天送达)。

      ——物流枢纽优势更加明显。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的先导性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到2025年,设施联通、标准联接、信息联网、企业联盟、多式联运体系更加完善成熟,物流集聚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三级物流枢纽体系基本形成,开放互通、一体高效、绿色智能的发展新格局得到构筑,商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基本建成,商丘至全球的货物流通速度大幅加快,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枢纽经济格局更加开放。推动保税物流向保税贸易转变,力争建成商丘综合保税区。以丝路开放为特色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基本形成,优化形成大小商品互补、线上线下融合、新兴传统联动的贸易枢纽发展格局,推动商丘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到2025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9%以上,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

      ——枢纽经济能级更加跃升。谋划布局枢纽经济区建设,超前推进新基建,围绕优势及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以现代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为先导,构筑集群化的枢纽产业生态圈,打造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新枢纽经济。力争到2025年,支撑培育形成3个2000亿产业集群,4个10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到2035年,枢纽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的位置大幅跃升。建成一流特色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服务水平达到全国一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重要竞争力的全国一流省辖市。

 

      四、总体布局

      强化枢纽带动产业支撑,加强各枢纽经济区统筹协调,构建“1+3+6+4”枢纽经济布局,即打造1个枢纽经济核心区、3个枢纽经济特色区、6个枢纽经济产业区、4个枢纽通道经济带,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错位发展的枢纽经济布局。

      (一)打造1个枢纽经济核心区

      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以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商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及商丘内河港区为核心,规划占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综合保税、电子商务等。以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他全部区域为拓展区,推动高端装备业、新材料产业、商贸物流、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二)壮大3个枢纽经济特色区

      高铁枢纽经济特色区。以商丘站向北方向约1公里半径覆盖区域为核心,规划占地面积约4.3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商务服务、高端商贸、健康休闲产业。以商丘东站约3公里半径覆盖区域为拓展区,规划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铁货运、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产业。力争打造成为中原城市群高端商务商贸服务集聚区,高效联动郑州、北京、上海等高铁枢纽城市的核心节点。

      航空枢纽经济特色区。以连霍高速与陇海铁路合围区域为核心,规划占地面积约2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客货运服务、航空物流、跨境电商、商展交易等。以空港向东区域为空港拓展区,规划占地面积约6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医药、临空生产制造、花卉高效农业等,承接郑州航空港产业转移,努力将商丘建成省内重要航空运输中心。

      河港枢纽经济特色区。以永城港大青沟作业区为河港枢纽经济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粮食、能源产业等。以向南区域为河港拓展区,规划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建材、化工产业等。推动商丘港区、虞城港区、柘城港区、夏邑港区、永城港区和睢县港区等内河港物流园区的连通,形成商丘市域内河航道骨架体系,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通达长三角地区的水运枢纽中心。

      (三)做强6个枢纽经济产业区

      夏邑县枢纽经济产业区。以夏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区为核心,规划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棉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产业。

      虞城县枢纽经济产业区。以商丘保税物流中心、虞城县多式联运物流园、商东物流新城为核心,规划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豫东保税物流和跨境电商产业基地。

      民权县枢纽经济产业区。以民权县公铁联运物流园、民权保税物流中心、民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规划占地面积约13.9平方公里,充分利用民权保税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以及国际物流,推动制冷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

      柘城枢纽经济产业区。以柘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区为核心,规划占地面积约8.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超硬材料、医药、农产品产地型精深加工产业。

      睢县枢纽经济产业区。以睢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建成区为核心,规划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鞋服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商贸物流产业,服务中原鞋都发展。

      宁陵县枢纽经济产业区。以宁陵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建成区为核心,规划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积极发展农资物流和商贸物流,加快推进商宁一体化,推动农资化工、电子及设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

      (四)培育4个枢纽通道经济带

      陆桥通道经济带。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国道G310,郑徐高铁等综合运输通道,串联梁园区、民权、宁陵、虞城、夏邑,构成东西向通道经济发展带,加强与西安、郑州、徐州、连云港等经济联系,畅通与阿拉山口、满洲里等边境口岸的内陆进出关通道,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通道经济带。

      长三角通道经济带。依托商合杭高速铁路、沱浍河内河航道、三洋铁路、国道G343等综合运输通道,串联商丘港、柘城、永城等,加大长三角城市群“飞地经济”招商合作力度,深度融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快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通道经济带。

      京津冀通道经济带。依托京九铁路、京雄商高铁、国道G105等综合运输通道,串联梁园区、虞城等,形成京津冀2小时经济圈,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加强在文化创意、商贸会展等产业合作,打造以现代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通道经济带。

      粤港澳大湾区通道经济带。依托京九铁路、京港高铁、济广高速、国道G105、G220等综合运输通道,串联梁园区、宁陵、柘城等,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重点加强在科技创新、高端商务等产业合作,打造以科创资源集聚为支撑的通道经济带。

 

      五、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枢纽能级,蓄积枢纽经济动能

      1.强化枢纽门户功能

      培育航空枢纽节点。加快商丘机场建设,持续推动与郑州机场联动互补发展,推进各县级以及周边城市异地候机楼建设,加密民权、永城、柘城、夏邑等地通用航空机场布局。加快建设商丘机场区域航空中转中心,建设航空货邮基地、航空快递中转基地,稳妥有序推进专业性航空货运区域枢纽建设。

      打造高铁枢纽门户。加快推进高铁货运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强化商丘北铁路物流基地与高铁东站的联动,实施高铁站房线上候车改造项目和商丘东站高铁快运基地项目。完善商丘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站、民权高铁站功能,推进商丘站南站扩建工程。鼓励铁路企业与港口、社会物流企业等交叉持股,拓展战略合作联盟。围绕高铁文化广场绿轴项目,打造以高端商贸为特色的商业区,加快形成高铁商贸商务中心区“增长极”。

      建设商丘国际陆港。深化与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合作,建设服务豫东区域的国际陆港,完善多式联运、冷链集散、特色农产品加工集散、跨境电商物流等功能,推动中豫号(商郑欧)班列常态化开行。降低进出口货物物流成本,实现周边地区外运货物通过本市向沿海各港口进行分拨和集散,打造豫东地区中欧班列组货基地和国际铁路货运组织中心。

      2.完善交通集疏网络

      完善铁路集疏网络。畅通商丘—连云港,商丘—上海港,商丘—阿拉山口等陆海联运通道。建设连接商丘北站、宁陵站、张阁站的环城铁路货运通道。密切配合京雄商高铁建设,全力支持三洋铁路建设,筹划建设商丘至周口、淮北至永城至商丘、濮阳至商丘、济宁至商丘至周口、菏泽至商丘至淮北等铁路项目。加强与郑州、北京、上海、合肥、广州等城市合作,打造全国高铁快运网络上的枢纽节点,加快构筑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主干,普通铁路为补充的“米字型”网络。

      密织干线公路网络。建设阳新高速商丘段,推进永城至单县高速公路(豫鲁界)、永城至灵宝高速商丘段、民权至砀山高速公路(豫皖界)、沿黄高速商丘段、济广高速商丘段改扩建、连霍高速商丘至豫皖界段改扩建等项目。构建“六横五纵”高速公路网结构,提升外联内畅交通保障能力。新建G220、G310、G105、S317、S214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推动区县城区公路外绕。新建“三环九放射”市域快速通道,推动各县区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形成“环+放射”格局。

      推进内河航道骨架体系。提升涡河为四级航道,打通河南煤炭水上外运通道,加强内陆腹地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系。提升惠济河为四级航道,打造睢县制鞋、柘城超硬材料等货物运输通道,促进沿线城镇经济发展。新开工并建成古宋河—大沙河航道工程,增加对外水路运输通道数量。加快推进沱浍河航道二期、包河—浍河航道建设,加强与淮河、京杭运河、长江航道的衔接。拓展白河、周商永运河等航道,提升水运通道运输能力,完善航道网络体系。

      3.推进数字智慧水平

      推动高效数字枢纽建设。加快铁路枢纽、航空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项设施全面接入物联网,鼓励应用智能化作业装备,强化内外联通的枢纽智能综合体系建设。引导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库场改造,推动港口建设养护运行全过程、全周期数字化。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实施智慧发展战略,推动枢纽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

      推动枢纽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国家物流枢纽信息资源整合,升级现有传化公路港智能信息平台、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信息交易平台,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推进国家物流枢纽间业务和信息联通共享及标准对接,为枢纽跨区域干线运输网络业务模式化开展提供平台支撑。共同推进枢纽信息系统对外衔接,促进物流枢纽网络信息平台与全国物流枢纽网络的对接,运营主体企业在互设信息服务窗口、互换联运信息。

      搭建枢纽网络货运生态链。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发挥网络货运平台示范试点企业优势,以干线运输为核心,构建网络货运平台生态链,建成全国网络货运高地。依托第三方数字化供应链公共平台,聚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物流、商品交易、支付结算、企业融资等各类数据元,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依托全国干线运输智能调度系统和城际整车运输互联网交易平台,通过信息发布与查询、在线支付、运单管理、回单审核、诚信管理等功能,实现货物运输交易透明化、增值一体化、全流程可视化、运费支付便捷化、税务合规化。

      4.提升组织策源能力

      打造供应链组织中心。围绕商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统筹整合商丘农产品批发市场、公路港、保税中心等物流资源,积极联动郑州、北京、上海等国家物流枢纽,增强商贸物流、生产物流一体化集成服务、区域分拨及配送组织、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国际物流服务、全程物流供应链服务等功能,打造供应链物流组织中心。

     打造产业链组织中心。聚焦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产业等优势产业基础,构建覆盖相关产业全产业链的产业基础设施平台、上下游产业服务体系。强化豫东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鲁西南、皖北地区产业发展互联互通,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设商丘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营造产业集聚扩张发展环境,打造产业服务平台,促进相关产业要素与供应链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打造重点产业产业链组织平台。

     建设虚拟枢纽组织中心。瞄准物联网时代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融合互通的新需求,深化产业上下游、区域经济活动分工合作,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共同配送、云仓储、众包物流等共享组织枢纽。进一步拓展基于供应链价值链增值服务,提高虚拟枢纽协同制造、精益物流、产品追溯等服务水平,有序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开展市场预测、价格分析、风险预警等大数据信息服务。

     打造综合运输组织中心。坚持软硬结合,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交通深度融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发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效能。依托铁路港、高铁港等重大交通枢纽,加快补足枢纽组织功能短板,推进枢纽由运输中心向组织中心转变。加强公、铁、水枢纽联运。推进与公路货运班线、铁路货运班列合作,提高公、铁、水联运组织和物流服务一体化水平;加强与亳州港、淮北港、宿州港、蚌埠港、淮南港的战略合作。挖掘市内城市铁路场站与线路资源,创新“外集内配”等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模式。推进多式联运与化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融合发展。

     (二)推动业态融合互促,完善枢纽产业体系

      围绕变“流量”为“留量”,全力提升物流发展质量和服务能级,以现代物流为先导,培育充满活力的物流市场主体,拉动“枢纽偏好型”和“枢纽引致型”产业联动发展、同频共振,强化链式招商,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链条化、集聚化发展,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

      1.做强枢纽先导型产业

     打造特色物流新样板。发展国际物流。拓展空中、陆上、海上、网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航空特色物流服务模式,引进大型航空物流龙头企业,创新拓展“卡车航班”运营模式。推动中豫号(商郑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加快推进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以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空陆联运、国际铁路联运等为重点,积极推进“一单制”,丰富“门到门”一体化联运服务产品,打造商丘多式联运品牌。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为抓手,提升冷链基地与农产品产销地的冷链全链条协同力度,提高冷链物流标准化、智慧化服务能力,组织干线冷链运输,吸引国内农产品、药品在基地聚集,促进优质农产品更广范围辐射,服务商丘及周边区域消费升级。推广“连锁直销+冷链配送”“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销售终端”等新型冷链物流业态,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

     构筑产业物流新格局。推动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快递企业密切合作,在商丘重点产业集群区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结合生产制造流程合理、共同建设物流设施设备,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力。聚焦商丘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制冷、生物医药、超硬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逆向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探索联合采购、共享仓储等创新模式。推动大宗商品物流园区拓展完善交付交割、结算融资、通关保税等功能,建设集采购、分销、仓储、配送、金融于一体的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加快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销售、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良性产业生态。

      构建电商快递新引擎。依托全省数量第一的“淘宝镇”、“淘宝村”优势,推动商丘周边区域电商快递有机衔接,在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优质农产品等领域培育引进一批电商快递龙头企业,形成电商快递物流集聚洼地。培育电商产业供应链基地,实施“商货”电商品质品牌提升行动,推进优质“商货”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营销。引导电子商务发掘消费新场景,扩大电子商务覆盖面,推动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持续激发线上消费热情。争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加快完善区域性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城市快件处理中心、城乡快递营业网点、快递末端投递等四级快递物流设施功能,降低商丘电商快递物流成本,推动商丘电商快递业高质量发展。

     2.壮大枢纽偏好型产业

      临站产业集群。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在枢纽经济特色区发展食品、服装制鞋等高端商贸产业。主攻食品产业。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重点,发挥商品仓储、干支联运、分拨配送、金融结算、供应链管理等优势,做强面粉及面制品加工、冷链食品、乳制品、肉制品、酒水饮料等领域,培育壮大功能食品、营养食品、果蔬精深加工食品、生物发酵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重点食品加工企业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生态食品产业集群。推进服装制鞋产业。发展精梳、色纺等高附加值品种,推进新型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档面料等开发应用,提供高效分拨配送服务、包装服务、快速仓配一体化服务、展示交易服务,形成以高端制造为基础、创意创新设计为核心、线上线下营销为支撑、以自主品牌为标志的完善产业生态,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纺织鞋服基地和国内外知名品牌汇聚高地。

     临空产业集群。依托航空枢纽经济特色区,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临空前沿产业。聚焦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超硬材料、先进铝材料、光电新材料、功能性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搭建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销售等功能一体化平台,推动新材料产业链建设向高价值、品牌化方向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布局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基础产业、智能通信终端、高性能集成电路等,加强与郑州航空港联动,加快布局建设电子产业园集群,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建成全省5G智能终端配套协作区和中部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培育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健康等领域,培育生物医药(含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健康服务等产业链,建成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中高端研发生产聚集地。

      临港产业集群。结合河港枢纽经济特色区、商丘国际陆港发展定位,推动商丘临港制造业向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粮食、化工转型。锚定装备制造产业。聚焦新型制冷、智能工量具、环保装备、专用车辆、精密铸造、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推动在工业机器人、民用航空、农机装备、医疗装备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建成省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中部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车联网、充电桩,完善配套设施和运营服务体系,加速形成新能源汽车从配件生产到整车组装、物流、销售的全价值产业链,打造国内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和全国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生产示范基地。布局大宗复合肥产业。重点生产无机化肥、功能性化肥、有机肥料等高附加值肥料,推动大宗复合肥物流从以生产企业安排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枢纽为载体的集约模式转型,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复合肥特色产业基地。

      3.培育枢纽引致型产业

      激发临站商务发展新活力。发挥商丘高铁、地铁等交通枢纽优势,加大集团总部、地区总部及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投资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型总部落户,打造多功能总部经济先导中心。开发建设商丘高铁站数据中心,搭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以及电子政务服务、通关支持服务、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应用子平台。拓展高端商务服务业态,包括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投资融资、人力资源、会展等业务,打造区域级商务中心。以满足新消费为方向,推动文化旅游、新型商贸、健康服务、家政服务等产业发展。

      打造临空经济新高地。统筹土地开发、航空枢纽建设、产业对接,围绕航空基地、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航空金融等航空运输服务业精准发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航空维修战略合作商,深化与国内外民航院校合作开展专业培训。全力发展以机载系统研发制造、飞机客改货、飞机改装设计、航空适航审定等为主的航空制造业,打造国内领先的航空先进制造中心。加强航空医疗等前沿科技研究,推进航空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加快跨境电商、商务会展等临空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全国产业标示度显著的临空经济新高地。

      培育航运服务新亮点。完善航道、港口码头布局和设施体系,加强内河港口物流园区及集疏运通道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与航运相配套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设施设备的升级和改造,积极推动内河集装箱、大宗散货等专业化运输,引进海事法院、海关、船级社等航运管理机构,培育船舶管理、代理服务、货运服务、船员劳务、修造服务、船舶供应、航运经纪等产业,逐步发展航运金融保险、航运法律与仲裁、航运信息、航运教育、航运监管、航运交易、船舶技术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

     (三)推进“东大门”建设,拓展双向开放空间

       1.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一带一路”产业经贸合作。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中新自贸协定升级机遇,建立完善“一带一路”经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棉花、苹果、酥梨等特色农产品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商贸合作。引进和培育具备全球采购、配送和物流解决方案的国际货代、国际供应链服务商,通过投资并购、战略联盟、业务合作等方式整合境内外国际运输、通关、境外预分拣、海外仓等资源,提升到岸物流与境外落地配送服务能力。

      加快“一带一路”走出去步伐。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创业园。支持建设境外经贸产业园、“海外仓”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重点推进河南贵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河南省中宇地质工程勘察院在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开展项目建设,并通过与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加强合作。推动商丘优质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建设,推动商丘农牧业、制冷、五金工量具、纺织服装等行业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建厂、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对外劳务合作,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境外企业集群与园区。

      扩大“一带一路”城市朋友圈。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缔结友好城市。依托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等高校,采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政府合作等模式,通过政府奖学金等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人才来商进修学习,加强人文交流和人脉资源。围绕埃塞俄比亚、匈牙利、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重点国别,积极推进科技、金融、教育、卫生、农业等新兴领域对外开放,扩大“一带一路”国际朋友圈。

      2.优化内陆口岸体系

      健全口岸通关体系。强力推进铁路口岸建设,积极申建肉类、木材、粮食等进境口岸,以口岸综合绩效评估为抓手,统筹推进平安、效能、智慧、法治、绿色“五型”口岸建设。推广智能卡口、无人集卡、货物智能标签等,实现集装箱设备交接单、装箱单、提货单等单证无纸化,进一步优化提升口岸服务效能。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通关+物流”服务,支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口岸监管服务效能,提高口岸智慧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口岸环节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实现进出口环节审批、窗口流转、实体查验一体“通办”。开展口岸整体通关时效和成本评估,建立快速大通关常态化评价机制。

      完善口岸协同机制。建立健全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协同机制,加强规划统筹、政策互通、设施联通、信息共享、服务联动。积极对接河南省电子口岸公司,持续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应用。推动铁路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后续建设的粮食、医药等功能性口岸和各类开发区之间合作联动,支持省内口岸运营龙头企业通过股权合作、区域代理、设施设备共享等方式,整合优化商口岸要素资源,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化联动发展体系。

      深化口岸平台功能。统一汇入口岸管理、口岸查验、口岸运营等综合数据,建设口岸业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项口岸监管和企业服务应用系统,与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海关单一窗口等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比对,推进一站式通关、区块链金融、进出口溯源等功能开发,提升口岸监管效率,提高口岸运营信息化能力。推动平台“通关+物流”“外贸+金融”等服务模式创新,深化与金融、保险、电商、通信、信息技术等行业对接,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贸易信息联通交换,为各参与方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3.拓展开放前沿平台

      建设商丘综合保税区。积极推进商丘保税物流中心和民权保税物流中心,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向综合保税区升级发展,配套建设加工、口岸、综合服务等作业区,推动保税物流向保税贸易转变,力争申建运营商丘综合保税区。深化保税物流中心国际商贸、销售、展示、结算等公共服务,开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拓展“保税区+内陆港”功能。以政府推介等方式,提前适时开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区龙头企业招商,推动保税物流向保税贸易、保税制造转变。

      申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优势,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依托跨境电商需求,对接跨境电商“网购保税1210服务模式”,建设服务全省及周边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平台。依托虞城县跨境电商产业园、商丘雨润电商冷链物流园建设,推动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的一体高效组织。推进跨境运营中心、邮政跨境物流产业园、中部(国际)跨境电商园、商丘进口商品保税园区建设,争取更多国际知名跨境电商入驻。

      申建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抢抓河南自贸试验区2.0版建设机遇,围绕制度创新和产业培育,对接河南自贸区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承接河南自贸区政策外溢,申请建设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平台功能,推动商丘开放创新联动区和自贸区郑州片区、开封片区、洛阳片区创新协同、资源共享、产业联动,着力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能级,共同推动联动创新机制。实施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放创新联动,着力打造“双自”联动示范区、“站产城”“文商旅”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区域性消费中心,促进全面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双循环新格局

      1.建设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

       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商丘交通区位、物流枢纽、周边市场等汇集优势,有效释放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的新潜能,创新国家物流枢纽供应链业务模式,增强商丘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聚合辐射作用,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突出与周口、菏泽等城市比较优势,发挥民权、商丘保税物流中心功能优势,建立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促进国内枢纽协同联动。依托国家商贸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辐射广、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条件,加强与其他承载国家枢纽城市在应急物资储备、采购、调拨等方面的联动发展,发挥区域枢纽间资源集聚、串联互动的基础优势,促进稳定完善的国家物流枢纽合作机制形成。依托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加强与郑州空港枢纽联动,加快速冻食品、香菇、苹果等农副产品国际市场拓展。加强与乌鲁木齐、温州、重庆等枢纽承载城市联动,发挥新疆农牧产品优势,打造商丘乳制品、肉制品、特色农产品分拨中心;发挥温州小商品贸易和重庆电子产业发展优势,构建小商品和电子商品分拨配送中心。

      促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要抓手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城带乡,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做好做强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便城镇化。推动重点镇发展与特色产业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增强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2.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样本

      打造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支持各县区、产业集聚区与长三角地区建立产业转移结对关系,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探索建立财税分成、地区生产总值分计等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创新“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建园方式,加强夏邑与江苏纺织产业合作,建设商丘—上海产业园、商丘—江苏产业园等合作产业园,打造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

      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商丘劳动力、土地、政策、物流成本优势,强化东向开放,大力推进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对接新材料、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四大战略新兴产业需求,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承接信息产业转移,加快中电电子信息、睢县电子信息、金振源电子、永耀缘成、宁陵智慧产业开发区等项目建设。通过跨区域产业链联动和价值协同创造推进食品、服装、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商丘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合作。强化商丘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地位,深化与徐州、菏泽、济宁等省际毗邻城市对接合作,深度融入省际产业分工合作,推动永城与淮北加强化工产业合作,商丘与荷泽加强生态建设合作,与毫州加强药材合作,支持永城等省域交界县(市)建设跨省合作园区,打造省际都市圈,加快形成省际协同合作新局面。

      3.做强豫鲁苏皖区域中心

      打造豫鲁苏皖四省商贸流通中心。充分利用商丘区位交通、产业资源等优势,吸引现代商贸流通高端资源要素集聚,促进商贸物流提档升级,推动梁园区豪德商贸物流城、梁博睿国际商贸城、汇豫国际家博园等商贸项目线上线下同步建设,探索联合采购、共享仓储等创新模式,实现豫鲁苏皖接合部快递“一日达”。发挥农产品产量优势,支持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在柘城、宁陵等主产区布局建设辣椒等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推动工业消费品市场转型升级,支持鞋材、家居、汽车等专业市场建设,推动钢材、建材、新材料等生产资料市场转型升级,整合各类资源,放大市场集聚效应,打造辐射豫鲁苏皖的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打造豫鲁苏皖期货交割中心。加快完善围绕豫鲁苏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割仓库、质量检验检测、金融保险等配套设施,吸引期货机构在商丘设立专业子公司,支持干辣椒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割,建设全国重要的辣椒期货交割基地。支持实体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建设期货交割库,延伸期货产业链条,满足棉花、面纱等棉纺产业、复合肥等农资化肥产业,花生、酥梨、苹果等农产品期货需求,逐步建立起集仓储配送、商业储备、多式联运、供应链金融、生产加工的全链条期货服务能力。

      打造鲁豫苏皖文旅服务中心。依托高铁枢纽便利条件,加快商丘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做好文化旅游品牌宣传,丰富提升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的内涵和品质,打造世界华商心灵故乡。做好火文化、庄子文化等商丘特色文化创新发展,持续开展火神台庙会等文化活动。推动商丘与豫鲁苏皖地区城市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把商丘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殷商文化之源传承创新区、世界著名华商拜祖圣地、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先行试验区和豫鲁苏皖区域文旅服务新中心。

      (五)发挥枢纽引擎作用,建设现代枢纽城市

      1.建设和谐宜居中心城市

      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持续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加大城区内河水系开发整治力度,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韧性城市,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大型公共设施平疫转换预案。建设智慧城市,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引入培育以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技术特征的智慧城市场景应用提供商,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旅游等智慧化应用,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和民生服务便利化水平。建设低碳城市,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落实“双碳”目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出行方式、运输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低碳转型发展。

      2.建设公共服务标杆城市

      依托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区域创新中心、区域教育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区域消费中心等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集聚盘活创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推进健康商丘建设,扩充城市医疗资源,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持续放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围绕高铁、机场客流及辐射地区商贸需求,完善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酒店等配套枢纽设施,打造成为商丘及周边的区域级高端消费中心。

      3.建设文明传承创新城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塑造更加鲜明的文化形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文物勘探项目落地商丘,加大黄河文化、殷商文化、根亲文化、火文化、庄子文化等商丘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殷商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开展殷商之源文化繁荣创新行动,全面提升商丘文化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延续历史文脉、增进文化自信,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高地。

      (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增创枢纽经济优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培育一批立足豫鲁苏皖、辐射全国的“专精特新”领军企业。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产学研合作,建成立足河南省东部,辐射豫鲁苏皖的高质量科创中心。

     1.拓展枢纽经济创新空间

     推动科技创新与枢纽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速度,打破要素市场及产品市场流动壁垒,注重促进交通运输设施、信息基础设施、金融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枢纽网络体系。围绕大数据节点城市建设,筹建城市大数据中心、时空大数据云平台,规划布局重要行业、领域的感知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市、县、乡的数据快速传输体系,优化数据要素流通环境,牵引带动数据加工分析、流通交易、软硬件研发制造等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交通、能源、环保、医疗、安防等既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开展基于6G的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等技术的探索和储备。培育智能认知产品,大力推进基于5G的VR/AR技术在智能制造、工业和建筑设计、生命健康、旅游体验、文化传播等领域应用。鼓励元宇宙在公共服务、商务办公、社交娱乐、工业制造、安全生产、电子游戏等领域的探索应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2.打造枢纽经济创新生态

      充分发挥枢纽面向全国、链接世界的优势,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创新生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对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以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为契机,加快推动商丘科学院、商丘(上海)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改革,探索在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建立创新研究院,着力培育创新主体。着力培育创新驱动型龙头企业,谋划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工程,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构建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成长机制,打造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实施“名医入商”“名师入商”工程,探索设立“商丘学者”和人才奖励专项基金,多措并举招揽、吸引、留住各路英才。加大青年人才培育力度,依托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培养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3.提升枢纽经济创新动能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创新资本活跃、孵化主体多元、创新服务专业的体制机制。完善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创新投入体系,切实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全面打通产业创新链上各类制度关卡,从严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聚焦全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完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拓宽技术成果转化渠道,推动解决一批技术难题,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带动全省乃至全国相关产业技术应用水平。结合各地产业和技术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落地孵化和重大专项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优先枢纽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建设清洁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发展,推动环境协调治理,强化安全生产底线,建设应急保障体系,构建安全、绿色、低碳、复合的现代化生态枢纽格局。

      1.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

      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升级。聚焦七大优势产业链,支持头部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工程,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鼓励企业建设绿色设计平台,应用绿色工艺与材料,开发绿色产品,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全领域全面培育绿色制造标杆,建设一批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加快高铁、航空、河港等枢纽经济区绿色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和建设绿色工厂,实现枢纽经济区整体绿色发展。

       加快发展绿色流通业态。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鼓励流通企业采购和销售绿色产品,落实流通领域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开发绿色包装材料,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落实快递绿色保障国家标准,规范物流企业运营、车辆操作行为,提升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服务质量。鼓励使用节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运输工具,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和充电桩建设,加大力度推广运用标准化新能源同城货运配送车辆,实现流通环节绿色化和标准化。

     加快构建逆向物流体系。完善逆向物流服务标准体系,鼓励物流企业开展专业化逆向物流服务,建设逆向物流服务平台,与物资回收企业合作,建立物流废旧物资及电商退货产品回收网络,提高循环包装产品周转率,建立覆盖包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在内的多方协同回收和逆向物流回收体系。鼓励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展产品绿色设计,开发推广“易包装、易运输、易拆解、易重构、易回收”的绿色产品谱系。全面落实快递绿色包装国家标准,推广绿色包装、循环包装,鼓励物流企业建立包装回收系统,提高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

     2.建设应急安全保障体系

      增强枢纽设施应急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商丘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商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国家物流网络的基础作用,在主要物流产业园、快递公司物流中心、邮政快递分拨中心、主要高速路口等建立一批应急物资中转站,构建干支衔接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绿色通道制度,确保城乡末端通行。围绕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进陆港、空港、河港、高铁等综合交通枢纽应急管理常态化,维护枢纽设施正常运转和城市安全。科学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运转保障机制,提升应急资源统筹调用能力,重点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医疗卫生用品应急保障工作。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建立健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工作机制,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强化风险隐患预防控制,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推动基础好、关联度高的优势产业固链强链,推动细分领域产业链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融合拓展,增强产业链弹性和韧性,确保重点产业链实现总体安全可控。建立优势产业链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产业链安全动态管理机制,避免供给不足或恶性竞争。优化产业配套半径,引导产业链、供应链省内协作配套,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

      提升城乡应急保障组织能力。发挥商丘机场、铁路、公路、河港等资源集聚、串联互动的基础优势,研究建立市县乡三级分级响应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细化物流资源投入结构、运行组织方式等,明确分工与协作职责,适时开展应急演练,确保预案科学实用。健全应急物流社会动员和保障机制,强化应急运力储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完善物流企业平急转换机制,强化跨区域、跨领域应急物流协调组织,完善应急运输车辆通行办法,保证特殊时期物资配送渠道畅通。强化干线、支线、末端应急物流组织衔接,提高应急物资接取送达效率,强化应急物流体系对产业备份系统的支撑保障,提升产能储备投产转化、快速转运能力。

     3.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空气环境治理。严控废气排放,落实省、市打赢蓝天保卫战要求,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有序关停VOCs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加强建筑扬尘、道路扬尘、锅炉综合整治、机动车尾气等污染防治,强化汽修行业、餐饮油烟等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切实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开展科技攻关,研发新型污染物防治技术路线和装备,开展区域性和局域性的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气、臭氧以及温室气体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推进水体环境整治。加快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开展雨污管网排查整改,解决雨污管网错接、漏接、混接问题。全面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联动机制,完善控制单元达标管理体系,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削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工业企业和农村面源水污染防治,加快产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流域水质达标。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开展净土污染防治。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疑似)污染地块管理,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压实企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督导,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填埋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积极推进土壤详查,开展企业用地调查布点采样监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商丘市成立枢纽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基础上,建立“指挥部+办公室”管理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区经济边界,统筹协调各枢纽经济区建设发展,解决枢纽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市政府出台促进商丘市枢纽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各部门要制定具体的服务措施,在政务服务创新、政策支持、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共同促进商丘枢纽经济发展。完善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研究协调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开展。

     (二)保障规划实施

     按照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抓好任务分解、推动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开展。按照时间节点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主要目标完成情况、重大任务推进情况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分析总结规划推进落实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三)强化政策支持

     充分挖掘既有政策潜力,争取国家、河南省支持枢纽经济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全市枢纽经济相关产业资金整合力度,探索建立枢纽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融资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不断强化全货机航线、集装箱枢纽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发展政策。强化用地保障,对枢纽经济区内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实行国土空间指标计划单列。

      (四)注重人才育引

     壮大枢纽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包含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多层次可持续发展人才结构,支持“产学研”,商丘高校、职业教育机构与重点企业对接,为商丘枢纽经济发展培育专业人才,重点培养电商、物流等专业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加大对产业紧缺的高端人才奖补力度,探索以薪资待遇、股权分红、任职经历等社会化评价体系作为人才认定的重要标准。对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重点企业,根据经济贡献赋予人才举荐权,重点人才团队成员可破格享受相关人才服务政策。

      (五)优化营商环境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全面落实市场准入、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国家减税减费政策基础上,继续压缩铁路、机场、港口等收费服务项目,放大政策红利。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落实兑现惠企政策,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要素积极性,提升枢纽经济发展活力。

 

文章来源于商丘市发改委

    无相关信息

川投集团网站群

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川投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田湾河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泸州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燃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售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峨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川投兴川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佳友物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华西牙科有限责任公司 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