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市场服务经济
—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五周年纪念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
肖小和、木之渔
一、上海票交所五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
(一)引领票据市场,推动业务发展
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在中国人民银行正确领导及统一部署下,引领票据市场各参与主体积极开展各项票据业务,票据市场发展生态渐趋规范。一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7年至2020年票据市场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5.4%;二是承兑、贴现业务稳定增长,截至2021年二季度,电票承兑业务余额14.34万亿元,较2016年四季度增长125.12%,电票贴现业务余额8.93万亿元,较2016年四季度增长110.12%,为实体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金融支持;三是用票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17年至2020年用票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达36.72%,区域分布更加均衡。
(二)服务实体经济,改善融资环境
五年来,票据服务实体经济属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用票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一是持续培养小微企业用票习惯,2020年小微企业用票金额44万亿元,占比53%;小微企业用票数量250多万家,占比达93%;票据签发的平均面额由2017年的113万元下降到2020年的90万元。二是配合央行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利率,票据融资利率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之间的利差从2017年的平均86个BP扩大到2020年的平均237个BP,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全力推进再贴现业务开展, 2021年二季度余额为5922亿元,较2016年四季度增长408.33%。
(三)力推商票发展,培育商业信用
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持续不断地推动商业信用环境建设,并已初见成效。一是大力推进商票信息披露工作,提升了商票市场的透明度,改变了商票签发信息和信用信息不透明的状况,为商票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大力推进供应链票据发展,供应链票据除具备一般商票的所有特点外,还具备可拆分、等分化的特性,从源头上促进了应收账款票据化,是未来商票发展的方向。
(四)倡导产品创新,提升市场格局
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坚持“创新引领”的理念,不断发掘票据市场的内涵及外延,票据市场得到了历史性创新机遇,极大丰富了票据产品体系。一是在企业结算与融资领域,相继发布了票付通、贴现通、供应链票据等创新产品,打通了企业生产、分配、流通及消费各环节,畅通了供应链、产业链;二是在票据资产标准化领域,推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准化票据,其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及全新的市场化投资标的,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融资高效,成本相对低廉的融资产品;三是针对票据市场价值评估简单粗放问题,推出了票据市场收益率曲线,推动了票据市场公允价值形成,为市场参与者资产估值、交易定价提供了参考,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
(五)严控业务风险,维护市场秩序
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不遗余力地推动票据市场风险体系建设,票据市场未再次出现重大风险案件,风险防控成效显著。一是大力推广电子商业汇票各项业务,提高电票业务占比;二是加强风险制度及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及时跟踪分析市场风险迹象,完善预防机制,票据市场风险案件大幅下降;三是优化交易机制,二级市场交易均在场内完成,压缩了不规范的票据中介活动空间。相关措施有效防控了票据市场风险,提升了全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四是创新推出商票主动账户管理功能,防止不法分子冒用企业名义开立账户,并进而签发虚假商票的情况,有效防范伪假商票风险。
(六)强化基础设施,整合融通市场
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果丰硕。一是强化系统建设,,陆续上线了纸电票据融合、票据交易系统直连、线上票据清算系统、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转让服务平台系统及信息披露系统等大型系统项目,完成了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贴现通等创新产品的系统改造,并正在全力推进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建设,为票据市场的创新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融通相关市场,标准化票据是票据市场与债券市场的有效衔接,也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通的一次有益尝试,意义重大,有利于提升票据市场乃至金融市场整体发展质量。
(七)完善业务制度,强化发展质量
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在制度建设领域成绩突出,陆续出台了多项票据业务规章制度。如:参与《票据交易管理办法》《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等制度制定,单独制定《上海票据交易所票据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业务规则》《上海票据交易所系统参与者资金账户业务操作规程》《上海票据交易所“票付通”业务规则(暂行)》《上海票据交易所贴现通业务操作规程(试行)》《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操作细则》等制度。相关规章制度贯穿了票据全生命周期,涵盖票据传统业务及创新业务,彻底改变了票据市场交易机制落后、票据真实性问题突出、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为票据市场匹配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八)发展金融科技,维护金融稳定
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重视对金融科技的研究与投入,一是专门成立了中票信息技术子公司,针对票据市场开展应用研发及运行维护,并对市场参与者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服务。金融科技在票据市场的深入运用,有利于推动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维护市场发展,提升市场参与者整体技术水平;二是在区块链应用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2018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试运行,数字票据研究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九)注重业务培训,培育市场精英
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孜孜不倦地开展参与者业务培训工作,尽心竭力推广业务规则、创新产品。通过业务培训改变了票据市场固有的思维模式与业务习惯,规范了市场发展轨迹,传播了普惠金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精通票据业务的骨干人才,为票据市场持续发展与创新奠定了人才基础。
(十)丰富参与主体,推动多元发展
五年来,在上海票据交易所持之以恒地宣传推动下,票据市场主体日益丰富,接入方式渐趋多元化,中国票据交易系统参与者总数达10万6千余家,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参与者总数达10万2千余家。一是参与者类型不断扩大,票据市场参与者已囊括央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基金、信托、资产管理公司、非法人产品及企业;二是接入方式呈现多元化,供应链票据创新性地引入供应链平台直连接入,为企业提供了更多业务办理渠道。
(十一)强化理论研究,提升市场内涵
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在理论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一是联合上海财经大学及多家金融机构,发起建立中国票据研究中心,开展票据及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提升了票据市场的理论研究能力;二是组织内外部专家编写了《中国票据市场: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票据业务知识100问》等多部著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征文及课题研究,进一步增强了票据业界研究水平;三是组织票据市场座谈会、中国票据市场高峰论坛、交易员沙龙等多层次业务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
(十二)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发展方向
五年来,上海票据交易所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央行对金融工作的各项部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一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央行对票据市场的顶层设计,成效卓著;二是始终重视金融安全,防范化解票据领域金融风险,严守风险底线;三是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票据产品服务与创新,配合央行做好货币市场调控,引导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配置。
二、期待票据市场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票据市场期待上海票据交易所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票据市场各领域工作,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期待建设国际票据交易所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面对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路径,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建议做大做强上海票据交易所,使之成为境内及跨境票据支付、交易、清算的基础设施—国际票据交易所;二是建议加快推进跨境票据各项相关工作,尽快拟定跨境票据业务方案、业务制度,完善跨境票据业务系统,制订跨境票据推广策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多业务场景及应用手段。
(二)期待完善商票框架体系
发展商票有利于培育商业信用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动力,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实现手段。目前,我国商票框架体系尚不完善,期待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提升完善企业征信体系,全面反映各类票据征信信息,真实呈现企业信用全貌;二是要持续推进商票信息披露,做好信息披露参与者培训及考核工作,及时、准确、完整披露商票信息;三是要加快推动商票评级体系建设,为投资者提供公正、客观的票据评级信息;四是要研究构建票据信用监管机制,票据监管部门应积极创新监管理念及方式,确保票据信用数据真实、可靠,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五是要尽快推进商票担保机制建设,发挥好财政、工信、税收等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合力,引入国家或地方担保基金为重点企业、小微企业提供商票担保,进一步发挥信用担保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三)期待推进绿色票据发展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绿色票据作为绿色金融的组成部分,近年各地已陆续开展,有效推进了绿色产业发展,但实践中仍存在部分问题,需协调解决。一是建议明确绿色票据的概念,业内缺乏普遍认同的绿色票据定义,需要权威机构明确;二是建议统一构建绿色票据标准体系,改变绿色票据各地标准不一,难以大范围推广的现状;三是建议设立绿色票据权威认定机制与机构,统一分析、评价并认定绿色票据主体及有关票据行为;四是建议设立绿色票据信息披露机制,定期披露绿色票据开立、融资、兑付等信息,提升绿色票据市场透明度。
(四)期待建成国内统一票据市场
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后,国内统一票据市场已初见雏形,但相关机制建设仍需加强,以更好支持国内大循环经济格局。一是建议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票据发展,供应链票据将票据嵌入供应链场景,推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生产要素配置,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票据的顶层设计、明确其法律地位、强化其监管框架,以推动供应链票据健康规范发展,提升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是建议推动市场评级机构、担保机构、经纪机构的培育,构建多元、专业、互补的市场参与者体系;三是建议进一步增强市场透明度,在现有商票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补充市场基础设施主动披露机制,避免出现漏批等情况;四是建议进一步深化再贴现功能,完善再贴现利率传导机制,扩大再贴现业务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精准滴灌小微企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五是建议构建票据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票据具有产品链条长、业务环节多、服务差异大等特点,如何实现票据产品与服务体系的闭环管理,提升票据对实体企业的“直达性”、“一站式”服务,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六是建议加大对投资的开放力度,强化票据的投资特点,引导固收类产品投资票据市场,并同步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进一步活跃票据市场。
(五)期待增强风险预判及干预水平
近年来,在疫情防控及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部分行业出现融资逾期风险,对票据市场影响较大,需进一步强化风险预判及干预水平。一是建议加强对国际形势、经济规划及产业政策的研判,引导市场参与者预期;二是建议加强风险监测及预警机制,及时跟踪、分析市场参与者行为,及时预警异常情况;三是建议加强风险干预,对已暴露或可能暴露风险的企业或行业加以限制,通过控制其票据业务行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四是建议强化风险工具创新,探索研究票据市场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衍生产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多样化的避险工具。
(六)期待推动票据应用理论研究上新台阶
票据应用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对票据实务的指导作用有限,期待持续推动票据应用理论研究发展。一是建议充分发挥中国票据研究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强与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等业内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票据应用理论研究发展;二是建议加强跨领域研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大对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的研究,学习借鉴研究方法、理论成果,结合票据市场实际加以运用;三是建议重点推进创新研究,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理论带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更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四是建议应用理论交流常态化,通过定期开展应用理论研讨会、高峰会、论坛等形式的交流活动,提升全市场应用理论研究氛围及水平。五是建议中国金融学会成立票据专业委员会,加强票据法以及票据应用理论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期待在上海票交易所的引领下中国票据市场走向市场化、网络化、大众化、国际化。
文章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